巧用俗语治恶疾
去年10月的一天,50岁的李女士突然感到腹部剧痛难忍,去医院就诊时才发现已经是肝癌晚期,辗转了几家大医院仔细检查后,均得出了相同的诊断结果。更遗憾的是,医生认为患者已经没有手术的必要,医生劝李女士的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患者的生命可能只剩下短短的一个月。李女士的家人都不愿放弃,回到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同济医院继续治疗。
在医院的时间,李女士身体十分瘦弱,面色萎黄, 大便燥如羊屎,口干口苦,脉细弱,舌红少津、裂纹。因为腹部胀满剧痛,她整日没有一点胃口。李女士每天服用6片泰勒宁,几十片索密痛,仍然无法减轻腹部的剧痛。过了几天,我看到李女士气色好了一些,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在服用消咳宁后,明显感觉到疼痛有所减轻。我问李女士是怎么想到服用消咳宁止痛时,她说自己这段时间几乎吃遍了所有止痛药,腹痛仍然没有丝毫缓解,有一天,她忽然记起儿时的一句俗语“肚子疼消咳宁,宁不住麻黄素”,就买来消咳宁想试一试,没想到疼痛很快就减轻了。
我记得从医之初,儿时的玩伴也曾跟我说起这句俗语,他说自己小时候有肚子疼的毛病,病发时就到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免费取点消咳宁或麻黄素,很快就会缓解疼痛。“为什么治疗咳嗽的消咳宁或麻黄素能治肚子疼呢?”他让我给他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这就是一种精神安慰疗法。”那时候我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
后来我重新思考这句俗语,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其实,消咳宁或麻黄素的主要成份都是麻黄碱。众所周知,麻黄的作用主要是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利尿消肿,但是仔细查找文献和案例就会发现,用麻黄止痛的确效果显著。《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另外,《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三黄汤就是“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的绝妙良方。
“屁股臭不能割了往外扔”是一句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俗语,但是却可以给治疗肿瘤疾病带来启发。李女士肝脏上的肿瘤已跟身体紧密结合,简单粗暴地用“消”法或“下”法“干掉他”,会弄巧成拙,没消除肿瘤反而消耗了身体的正气,所以我采用“和”法治疗,以达到“养正邪自除”的目的。我给李女士开具了有滋阴疏肝作用的“一贯煎”化裁,李女士在服用三服汤药后,腹痛腹胀大大减轻,每日的大便通畅,也不再服用止痛药。服药到今年年初,虽然李女士仍有轻微的腹痛、腹胀,但是精神状态很好,还参加了村民秧歌队。现在,李女士每天下午都会到村里的文化广场扭一个小时的秧歌。
那些在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谚俗语,经常蕴含着大智慧,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赋予其新的内涵。(马云翔)
上一篇:国医大师王琦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子
下一篇:国医大师治热痹经验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