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
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系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实质性病变。属于中医“积聚”“臌胀”范畴,是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一,病情缠绵难愈。李佃贵杏林悬壶50余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不仅擅长治疗脾胃病,对肝胆病的诊治亦有很高的造诣,对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治师古而不泥古,颇具特色。
详查病因,谨守病机
中医学有关积聚、鼓胀的成因,《内经》认为是“浊气”,《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感染“水毒”有关。李佃贵认为主要因感染病毒、饮酒过多、饮食不节及其他疾病转变所致使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雍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脉络闭阻,瘀血内停,日久结于胁下,形成痞块,化热伤阴耗血,肝体失于濡养,渐至肝体硬化缩小而成肝硬化,其甚者,则因脾肾阳亏,肾失开阖,失于气化,三焦通调受阻,而致气滞、血瘀、水停,病久则人体正气受损,终成正虚邪实的“臌胀”病。究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浊、毒、瘀,病位在肝脾,日久及肾;正虚为本,浊毒瘀内蕴为标。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国家,有很多是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既没有症状、体征,也没有肝功能改变的HBV感染者,仅少数被意外检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唯有人体正气不足,对HBV无免疫应答,才会让病毒在体内长期停留而变成慢性携带者。在初期阶段,应遵循“治未病”思想,未病先防,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并通过改变生活环境、饮食因素,增加必要的锻炼摄生方法和加用中医药来增强免疫能力等,逐渐使体质的偏性得以纠正,提高其代偿机制,来预防病的发生。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李佃贵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其气必虚,乃湿热浊毒疫邪久留不去损伤正气所致,已不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时,而多是“肝病已传脾”。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或肝郁脾虚或脾虚湿盛,此时应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即《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及厥阴病应“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论治。李佃贵选用《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加减应用,着眼肝脾,补虚未忘调肝,补中兼运,寓补于运,调肝则忌用破气、过于疏泄之品,肝体阴用阳,非柔不克,柔肝为主,疏肝、滋肝、软肝兼而用之。
化浊解毒,分期论治
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临床多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恶心,上腹隐痛等肝胃同病之症候,亦可见胸腹面有红缕、赤痕,并伴有肝脾肿大,属中医学“胁痛”“臌胀”范畴,治宜祛湿化浊,解毒逐邪,疏肝和胃,理气活血为主。常选用①渗湿利浊解毒法,选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之属渗湿清热,保持小便通畅,可以使浊毒从小便排出;②通腑泄浊解毒法选用大黄、芒硝、冬葵子之属,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③达表透浊解毒法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保持汗出可以通经活络、疏通血脉,有利于体内浊毒通过汗液透达于体外,从而排出浊毒;④健脾除湿解毒法选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健脾除湿以化浊解毒;⑤芳香辟浊解毒法选用芳香辟浊类药物,如藿香、佩兰、砂仁、紫豆蔻等,以解郁散结,除陈腐,濯垢腻;⑥祛痰涤浊解毒法选用半夏、瓜篓、川贝母、浙贝母、竹茹等以荡涤痰浊,化浊解毒;⑦清热化浊解毒法选用三黄石膏汤加减,以清热化浊解毒;⑧攻毒散浊解毒浊毒已成,胶结固涩,需以毒攻毒,活血通络,才能将聚集在一起的浊毒攻散,使浊毒流动起来,或排出体外,或归于清气。根据轻重可分层选药:浊毒轻者常用茵陈、藿香、佩兰、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浊毒重者可选用黄连、砂仁、白豆蔻、全蝎、蜈蚣、土元等。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症状显著,主要以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腹部有腹水,腹壁青筋显露,形体消瘦或面色晦暗,乏力,纳少食入胀甚,尿量减少,舌边紫暗,脉弦细。胸腹颈面出现红缕、赤痕。肝功能多数有严重损害,肝质地偏硬。乃肝硬化代偿期久治不愈,湿热浊毒之邪久羁肝脾,使肝之疏泄失职,脾之运化不利,最终损及肾水,气化开合失司,气滞、血瘀、水湿、浊毒交结为患,病理性质属虚实夹杂,标为气滞、血瘀、水结、浊毒,本为肝、脾、肾三脏倶虚。故治疗应从整体着眼,肝脾肾三脏同治,分清轻重主次,标本同治,突出治疗重点,注重患者体质,针对其气血阴阳与湿、热、浊,毒、瘀等邪的盛衰,既要祛邪,更宜扶正。同时见水不应单独利水,应配合补气调中,使气足血行而水化,还应重视疏利三焦,三焦的决渎作用排泄水液又与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若肺、脾、肾功能失调,则三焦气化无主,临床除肝硬化腹水的一般症状外,每因水气上泛而见气短、咳喘、胸胁满闷、腹胀、腿肿、尿少而黄、苔白或白腻等症。临床上常用麻黄、杏仁、防风等宣通肺气,以开发上焦;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运脾气,以理中焦;选用木通、车前子、猪苓等通利下焦。“血不利则为水”,基于此,李佃贵十分注意水血同治,肝脾兼调,常以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利水。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