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俗称“胎前病”治病与安胎并举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为妊娠病。俗称“胎前病”,王氏妇科对妊娠病的治疗有一定特色。治疗之法多“治病与安胎”并举。用药宜平和,施治用药必须顾及胎元。
补肾系胞法
肾者主精,胞胎赖肾精之养,肾精充则胎有所养。肾主系胞,有提系胞胎之功。故安胎当先固肾系胞。肾虚常见胎前病有:堕胎、小产、滑胎、胎漏、子淋及妊娠腰酸、水肿等。治以补肾系胞,固肾益精,常用方:傅氏安奠二天汤、安胎饮、泰山磐石汤等。常用药: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杜仲、桑寄生、炒山药、女贞子、菟丝子、肉苁蓉、川续断等。
补益脾土法
脾为生化之源,胚胎赖气血之滋养,妊娠之时,必使脾有生气,则胎自安盛。脾虚常见妊娠病有:堕胎、小产、恶阻、胎萎不长、子肿、子满等症。治宜补益脾气,常用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紫苏和气饮、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常用药:党参、焦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砂仁、生黄芪、甘草、莲子肉、大枣、人参等。
清热安胎法
“热则胎动”妊娠之际,血聚以养胎,故使血气不足,火气有余,故清热安胎为治之大法。有热胎动常见病有:胎动腹痛、胎漏、胎动下血、堕胎、妊娠口干、小便不利、子烦等症。常用方有傅氏息焚安胎汤、知柏地黄汤、知柏四物汤等。常用药:生地、元参、麦冬、知母、黄芩、栀子、天冬、炒白芍、当归、甘草等。常与其它安胎药同用,加强治疗作用。
补气养血法
胎儿赖母血之营养,血虚则胎失所养,故养血治疗实为安胎养胎之大法。妊娠血虚常见症: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恶阻、胎萎不长等症。常用药:当归、炒白芍、熟地、生地、龙眼肉、阿胶、龟板胶、山萸肉、枸杞子、黄精、何首乌。临证常与补气药相伍增加疗效。
舒肝开郁法
胎之即成,气血既聚也易致郁,妊娠妇人血虚火热有余,加之性情波动,易成肝郁不舒。妊娠肝郁常见妊娠恶阻、子冒、先兆子痫、子悬、子痫等症。治宜育肝阴舒气机,以养育胎儿。常用方:紫苏和气饮、顺肝益气汤、一贯煎、二至丸、三甲复脉汤等,常用药:当归、炒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生地、麦冬、龟板、鳖甲、天麻、香附、菊花、天冬、甘草等。
和胃顺气法
胃主受纳水谷,胎元得胃气以盛,妊娠多有虚火旺盛,常可引动胃气上逆而致病。常见症有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妊娠水肿等症,常用方:橘皮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紫苏和气饮等。常用药:陈皮、枳壳、砂仁、苏梗、紫苏、白蔻仁、佛手、香附、焦白术、神曲、生姜、甘草。常与安胎药合用为佳。
滋阴养胎法
妊娠初期,阴血以养胎,机体阴血偏虚,阳气偏旺,可致血热内生而变生他病。真阴亏损则孕之病丛生。常见病:胎萎不长、胎动不安、堕胎、小产、妊娠眩晕等症。常用方:知柏四物汤、六味地黄汤、河车大造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生地、元参、龟板胶、天冬、阿胶、麦冬、龟板、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炒白芍、人参、甘草等。
止血安胎法
妊娠、堕胎、小产、胎漏皆以腹痛下血为之急症,又名先兆流产,安胎止血为第一要务。常见先兆流产诸症有胎漏、堕胎、滑胎等症,若治之得法,常可转危为安,顺利产育,常用方:安胎饮、胶艾四物汤,固胎汤,安胎止血汤等。常用药:当归、炒白芍、生地炭、芥穗炭、阿胶、贯仲炭、川续断、黑杜仲、焦白术、桑寄生、生黄芪、山萸肉、黄芩等。(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下一篇:国医大师治产后恶露不绝经验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