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班秀文妊娠病主张辨证论治
班秀文 ( 1919—2014) ,壮族,男,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 60 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崇尚肝肾之说,喜用花类药物,用药常从脾胃入手,主张辨证审慎,用药精专。
班老师治疗妊娠病主张辨证论治、补益气血、固肾安胎、健脾养肝、调摄情志。
辨治要点
胎儿以气血为本
胎既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使胎元牢固,气衰则致胎堕,且胎元需血液的滋养,母血亦是胚胎的营养物质,气血的充盈或亏损时时影响胎元的发育。班老师喜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熟地黄、当归、白芍等补血养阴,重用泰山磐石散以顺气安胎。
临证常用六经辨证
太阳乃六经之藩篱,当外邪入侵人体,表现出头痛、恶寒、脉浮等太阳经病。如妊娠感冒,卫阳不足,外邪乘虚而入,班老师常用桂枝汤加减以补气安胎,顺气疏解之。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与太阴湿土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冲脉主血海,隶属阳明。阳明经脉受损,脾土虚弱,血源不足,可致胎气上逆,不能和降而致妊娠恶阻。班老师常用桂枝汤调营卫、和阴阳,胃气得降则呕吐止。
少阳布于胸胁,与厥阴经脉相表里,少阳受损,可见胸胁苦闷、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如妊娠心烦用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除烦。
太阴湿土主气,病变在中焦,乃肺、脾二脏,肺脾气虚,脾气不升,恐有胎漏之虞,故常以益气健脾安胎治妊娠疾病。
少阴内属心肾,邪入少阴,易出现心烦、自利、呕渴之症。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肾阴不足于心,心阳独亢于上,易致妊娠失眠,班老师常用黄连阿胶汤治之。
厥阴内属肝和心包,厥阴经脉不舒,肝失疏泄,心神抑郁,血气不调可致胎失所养,胎萎不长,则用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之法治之。
脏腑辨治,以肾为要
妇女受孕后,易因生理上发生的特殊变化而出现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班老师认为,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以肾脏为要。喜用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续断等补肾之药,配以白芍、白术、陈皮、紫 苏 叶 等 柔 肝 健 脾,且 重 用 寿 胎 丸加减。
未孕先治,已孕防病
推崇“防重于治,劳逸适宜”。妇女在妊娠之前需重视调养肾精,尤其针对一些屡孕屡堕者,其病因虽然很多,但总的病机不外乎冲任不固、肾失所养,故而在未受孕之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温养冲任、补益肾精来固护根基。受孕之后,班老师推崇 “标本同治,防漏安胎” 的治疗法则,根据孕妇禀赋的厚薄、体质的强弱,本着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既治母病,亦安胎元,杜绝病邪的传变,通过调理气血、补肾养肝使气血阴阳相对协调,从而达到母安胎固的目的。
临证经验
慎辨妊娠脉象
妊娠脉象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体质的强弱,二是季节的次序,三是妊期的早晚,所以滑脉不一定是妊娠,妊娠不一定出现滑脉。对于气血旺盛的孕妇,气血汇聚胞宫以养胎,胎气波动可见脉滑而略数,但对于体质瘦弱的孕妇,妊娠中后期则可出现虚细不足的脉象。所以对妊娠的诊断,班老师提出应结合孕妇体质的强弱、孕期体征的表现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全面分析归纳,不要一见滑脉便谓妊娠。
擅用经方名方
冲任不固所致的胎漏下血,擅用寿胎丸治疗; 如瘀血阻滞胞宫而致胎漏,在保胎扶正的同时,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脉以安胎; 气血亏虚导致的滑胎、胎动不安,以及堕胎后的血瘀不畅,喜用四物汤治疗; 肝脾不调所致的妊娠腹痛,采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常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等以安胎元。
喜用花类药物
花类药凝本草之精华,轻灵清化,性味平和,最能疏利气机,调达气血,适合体质娇嫩,不堪药性偏颇之妇女使用。如肝热犯胃之妊娠恶阻,常用素馨花、玉兰花、砂仁壳、竹茹合苏叶黄连汤治之,呕逆甚者用旋覆花降逆下气; 肝失条达,胞脉阻滞所致的妊娠腹痛,常用佛手花、合欢花合芍药甘草汤治之; 肝失所养、肝肾本虚所致的胎萎不长,班老师宗叶天士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之意,用素馨花或佛手花合归芍异功散健脾益气,疏理气血,使土厚木荣,肝血充足,自能荫养胎元。
倡导简易疗法
下一篇:方用赞育丹加减治疗验案二则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