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草网

搜索

国医大师段富津 文献论述胸痹心痛

日前,国医大师段富津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心脑血管病培训班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此次会议由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院长在线主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济人医药集团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济人医药集团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全程协办,并得到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芝泰药业的大力支持。兹将内容摘编如下。



国医大师 段富津

文献论述

胸痹心痛这个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并将其作为专篇论述。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提出“胸痹而痛”和“胸痹心痛”,文中还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我认为,这里既包括胸痛、胸痹心痛,还有胃脘痛,或者胸痹心痛连及胃脘痛。

在《内经》里,没有“胸痹心痛”这个病名,其中“心痛”病的论述,有些类似于“胸痹心痛”。唐代的《千金要方》在卷十三中列有“心腹痛”和“胸痹”,基本重复《内经》和《金匮要略》的论述,但有所增加,并列有诸多方剂和针灸治法。

此后,历代诸家,大多数均将胸痛,胃脘痛,心腹痛,胸痹心痛,混合论治。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更明确指出:“心痛,即胃脘痛。”书中没有胸痹、胸疼的记载。明清时期,陆续将心痛和胃脘痛加以区分。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书中认为除“真心痛”外,余者均属胃脘痛,但胃脘痛亦有上攻为心痛者。《证治准绳》还另设“胸痛”,在“痞”证中单列“胸痹”一项,其内容很简单,只列《金匮要略》的几条原文。并将痞和胸痹作区别,“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者为胸痹”。又把胸痹错归于痞,病位定于心下。

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讲义》中,只有“胃痛”和“胸痛”。“胸痛”中云:“本篇所讨论的胸痛,实即《金匮》中所论述之胸痹。”但只有二个证候,一是“寒邪壅盛”,二是“痰浊壅塞”,用方都是《金匮要略》胸痹中的方。

七年制教材《中医内科学》,有“胃痛”和“胸痹”,没有胸痛。在“胸痹”中说明“本病多与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相关”。在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中,分为阴寒凝滞、痰浊闭阻、血瘀气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六型。

1995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行标”)中列有“胃脘痛”“胸痹心痛”,未设“胸痛”。“胸痹心痛”病中指出:“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在证候分类上有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心肾阳虚六类。与《实用中医内科学》相比,其中“寒凝心脉”“血瘀痹阻”“痰浊内阻”“心气不足”四者相同,未有“火邪热结”和“气滞心胸”,还有阴虚、阳虚两个证候相类似,心阴不足和心阳不足,“行标”都加个“肾”,即心肾阳虚和心肾阴虚。

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诊断以膻中或心前区疼痛、憋闷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及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浊、寒凝的病机为主,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