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连接上,首先应理解天人相应观,这是中医疾病发生学的出发点。《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观临八极,考建五常。”提示阴阳、五行是“考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为观察茫茫宇宙而确立的思维坐标,是考察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抽象建立出来的简明坐标,每个思维坐标所描述的“影像”后面,都有它的客观存在。《灵枢·阴阳系日月》说:“天地阴阳,合之于人。”这就是最简明的天人相应观。
《伤寒杂病论》序说:“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一个“禀”字,阐明了人类五脏源于天地五行之气禀赋下的“遗传”基因,是五行象数框架下的脏腑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记载:“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认知掌握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方法。简单地说,所谓象,《易传》中有“观物取象”“观象取意”等描述,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所谓数,是多少,更是时空的记录。当然,象数思维上可溯源到远古时的河图、洛书、天干、地支、易学等。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是三阴三阳辨病,也就是阴阳象数思维。《素问·至真要大论》将阴阳之气一分为三,有“以名命气,以气命处”“气之多少异用也”等描述。《伤寒杂病论》以三阴三阳病作诊断,并有“病愈日”“欲解时”等描述,这便是象数思维的理论推演用于诊断与预测。笔者认为,《内经》中“标本中气学说”是象数思维在医学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用以阐明人体三阴三阳与天上六气变化不适应时产生的病理转归。
《伤寒杂病论》六经证治体系有大量汤证与标本中气学说相吻合、相支撑。如太阳寒化病变时受少阴阳热的支持调节,少阴热化病变时受太阳津液贮调,阳明燥化病变时受太阴津液调节,太阴湿化病变时受阳明燥热调节,少阳相火病变时受厥阴营血的调节,厥阴营血失调时,风从内生,受少阳气津的调节。当然,《伤寒杂病论》对标本中气学说也有修改与实践,其中最显著的是少阴病寒化多,热化少。《伤寒杂病论》阐述的是以风寒为主的六气,而标本中气理论推演的六气是平均的,这是对象数推导理论的医疗实践。
《伤寒杂病论》中还有不少人与天地相应而产生多种生理病理变化及其诊治方药的记载。例如, “和于术数”的“数”,是天人相应观的反映。《伤寒杂病论》中白虎加人参汤条下强调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麻黄醇酒汤治黄疸,春月用水,冬月用酒煎。这些均是使人的阴阳与天地自然阴阳消长同步的择时治疗手段。
【临床思维重调和】
《伤寒杂病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外感寒邪是病因,太阳受邪是病位,是否传变的鉴别要结合脉症。《伤寒杂病论》的基本临床思维模式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无方立法,对症用药”五句话来概括。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伤寒三阴三阳病是六个分类范畴,杂病则根据脏腑与主症的结合情况进行辨病和分类。
求病因,知病位 治疗疾病,当首先辨明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血痰食等),并充分分析病位与势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认识疾病的传变。例如,《伤寒杂病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如果不辨病,不知是伤寒,不问过去,只见症状,有可能被误诊为胃阴虚证。
识病传 伤寒按六经传变,杂病经脏腑相传,“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五行生克乘侮中预测;伤寒和杂病兼有者,应辨明先病和后病。
上一篇:国医堂落户东莞 公立中医院改革
下一篇:元宵节习俗 吃汤圆
近期更新
- 元宵节养生之民俗活动
- 立冬“补冬”习俗有哪些
- 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传说及生活习俗
- 重阳节习俗吃什么美食
- 清虚静定,并非教人去世离俗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仁、和、精、诚”
- 传统中国医药包括三个部分
- 河南中医学院展示中医药文化
- 首都国医名师许彭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
- 著名中医临床家王嘉麟 独特的治疗体系
- 中国文化以和为本
- 中医文化颂
-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 清明习俗中的养生之道:外出踏青好处多
- 中国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的发展
- 谷雨的饮茶习俗
- 五行养生格言
- 立冬吃什么好 立冬习俗大盘点
- 国医大师张琪话膏方
- 秋季养生保健常识 看“秋冻”是否合适你?
- 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 中医药文化同道家哲学思想的渊源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 大国医朱丹溪 辨治喘证
- 中国“国医”
-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探讨中医药文化的翻译
- 秋季养生 一些民谚勿盲从
- 长沙马王堆中医药文化
-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 朱师《劝学篇》记录
- 标新立异的中医文化建设
- 祖国医学论年老血衰
- 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
- 《道德经》讲天、讲地、讲自然
- 药量改变而方名主治各异
-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 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疏肝疗胃病
- 中医是中华文化传承
- 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 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