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酷热广寒宫殿 耐暑功能
伏暑酷热其实是最容易着凉的,只是人们在习俗观念上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点而已。大城市中防暑降温往往压倒一切,酒店、商场、车厢、娱乐场所、办公室、会议厅等凡人迹所至,室内外是两重天,墙外褥暑熏蒸、火伞高张,堂内则冷气逼人,好一个“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广寒宫殿。高楼大厦、花园别墅不去说它了,连废墟间待拆危房的残壁上也悬挂着空调外机,照样向已被骄阳烤热了的空间喷吐出隆隆轰热,让人心烦。时代进步了,人类适应自然、耐受变化的能力却昌益脆弱而退化了。
02当心着凉啊
我说酷暑提防着凉不是与防暑降温唱对台戏,暑天降温与受冷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然,顶着烈日挥汗劳动的人,防暑降温预防中暑是第一义的;然而,从广义言,现今坚持高温作业的人员已不是多数了,只是人心所向,贪图凉快,处处要“降温”。近年来看到一个新景象,大卖场、邮局、地铁站等冷气开放的公众场所,也常常聚集着不少静坐闲聊的避暑市民,一坐就是半天,衣衫单薄,有的还打起盹来,我不好意思上去推醒他:当心着凉呀!天越热越容易受冷的道理就在这里。
03令身有微汗
热天人体血管扩张,皮毛揍理疏豁,有利于排汗散热,这是自然本能。现今人娇惯,刚刚人梅,冷气先开,特别是青年人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大抵逗留在空气混浊的空调房中,固然肌肤爽滑,惬意至极,但或多或少会出现些症状,如头晕乏力、肩脚紧板、腿膝酸楚等等,这就是着凉了。老人、小孩、体质差者,不更弦易辙,往往就继之以高热,且此类发热非细菌感染,用抗菌素无效,牵丝攀藤为患。
另外,近年医院暑天心脑血管病例剧增,也与着凉密切相关。入夏本当扩张的血管被冷气强制收缩了,血压升高,血液豁稠度增加,于是“脑梗”、“心梗”接踵而来。今日医院急诊室中,这两大类病例常常占了大半,且其势方兴未艾,这对人们是一个警示,应顺自然,避免过分的非时之寒是防病养生的重要环节。说老实话,不开空调是不现实的,但温度不能过低,以皮肤尚有微汗为准,古人所谓:“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生之道。”
04耐暑功能
明代名医张景岳把暑天着凉称“阴暑”,说“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不谨衣被,以致寒邪”人侵人体,其告诫切中了我们今天的时弊。然而四百余年前的此病“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只是社会上层的一小部分人,今日成了人人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二三十年前市民摇扇纳凉,竹榻摆在马路上过夜的情景,已恍同隔世,年轻人不识簟席滋味拥着鸭绒被消暑成了时髦。时代进步了,耐暑功能减退了,而适者生存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如果功能减退而不适,那么我们的子子孙孙将如何与地球共此炎凉呢?
上一篇:多喝六种药茶保健又治病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