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状态辨识标准建立的必要性
作者: 王玉洁 王彦晖 奚胜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厦门市中医湿病与神经免疫重点实验室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始终贯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对于健康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健康状态识别标准。
健康状态辨识标准建立的必要性
健康的概念是与时俱进的、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过程。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辨识标准。因此,应当在系统总结中西医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适用于中国人的健康状态辨识标准。
从人的一生来看,人体的生命经历着出生、成长、发育、衰老、死亡的过程,每个历程都可能历经高低起伏的变化,时刻处于新陈代谢过程中,以维系生命整体的生机与活力。每个机体都要达到应有的健康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就会出现疾病乃至死亡,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从生命的高度而言,健康可以分为长期健康状态和当下健康状态,长期健康状态包括了先天条件和后天整个生命历程,当下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是能否达到长期健康状态的风向标,所以总体而言,建立了当下健康状态辨识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即构建了健康状态辨识标准。
当下健康状态辨识标准的3个方面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对健康的一种哲学表述。在生命维度,是指人体在物质、信息和功能三方面达到的动态最和谐状态。对健康状态的辨识当包括自我感觉、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3个方面。
1.自我感觉
自我感觉的感官角度,是指对于机体是否出现异常的感觉。由于每个人对生命的感受有差异,对于身体状态的自我感觉也不一样,所以说自我感觉具有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首先是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敏感,这种敏感性往往能够帮助女性停止有害健康的行为;其次,性格差异也是影响个体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自我感觉具有可训练性。原来不易察觉自身变化的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有可能感受到原来不能感受的变化。这种修炼,是增强大脑皮层信号传导的过程,使机体更易感受到自身的细微变化。比如打坐,修炼者在远离外界嘈杂环境的情况下,放下复杂思绪,呈现自我放空的状态,感受身体内部的“声音”,进而能够调整身体状态。
自我感觉,包括自我感觉不适和自我感觉无不适。自我感觉不适,一般是指机体出现具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疲劳、疼痛、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可能是机体的防御性改变或者机体功能不足的反应。机体的防御性改变相当于西医说的代偿期,例如腹泻,可能是机体罹患某些疾病时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会随着疾病的痊愈而停止。机体功能不足的反应包括病变反应和衰老,类似于西医的临床失代偿期,例如膝关节损伤,可能源于病变或者衰老引起的机体功能下降,很难完全恢复到以前的功能。
自我感觉无不适,不一定就是健康的状态。健康状态会随时间而变化,变化有快有慢;有时几年看不出明显变化,有时在很短时间内急剧变差甚至死亡。比如,在自我感觉无不适的情况下,以往历年体检未见机体明显异常,但在最近一次的检查中发现检查指标异常,更有甚者发现肿瘤已经发展至中晚期,终至不治。其他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等众多慢性病的发病也是一个漫长过程,疾病早期可能无自我感觉不适。
2.西医诊断
西医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由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把身心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到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走上一条不断探索人体各部分形态和结构的道路,并开始重视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再发展到近些年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并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认为,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应加上道德健康,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这表明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上一篇:如何保存中药代煎 如何服用
下一篇:饮食疗法 饮食有节饮食禁忌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