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有大格局者必有大气象

在他人生的天平上,有三颗准星:责任、担当与仁爱,而天平的重心就是一切为了肿瘤防治和人民健康。他就是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这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基层,埋头苦干,躬身为桥,直立为梯,领导沧州市抗癌协会,为沧州肿瘤事业呕心沥血,他用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大医精诚。

迎难而上 勇担社会责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受医疗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乡镇卫生院日渐势微,老百姓无论大病小病一律往县级以上的医院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在那个谈癌色变的年代,胃癌、食道癌,直肠癌,肺癌……成为家庭经济坍塌、因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一旦家人知道患了癌症,条件好的转外地大医院治疗,没有条件的立刻办理出院,买点好吃的等死。1999年的一天,41岁就担任院长的王立新正带领着团队查房,走到手术室门口,眼看着一名癌症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放弃治疗。家属那句“把肚子缝上吧,手术不做了”,一直深深刺痛着他的内心。尊重生命,佑护生命,让老百姓不得癌、少得癌,得了癌症沧州能治疗,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想要把癌症事业做起来,必须培养一支技术精尖、敢为人先的学科队伍。

面对沧州周边逐年增多的癌症患者,他放眼全局谋发展,认识到必须搭建一个肿瘤科技工作者的平台,专注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促进抗癌知识与技术的普及推广。“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带着这样的情怀和初衷,王立新向沧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发起了成立沧州市抗癌协会的申请,并全票当选为沧州市抗癌协会第一届理事长,扛起了沧州市抗癌事业的大旗。

筑巢引凤 树肿瘤学科群品牌

他最推崇的一句名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招贤纳士,靠科技人才兴院,这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石。他常对肿瘤专家们说,临床技术迈出的一小步,就是患者迈向健康的一大步。他亲自带领招聘工作小组,多次参加卫生部和外省医学院校的人才交流会,常常日夜兼程数千里,奔波在人才交流市场;认真阅读、分析每一份简历,亲临医院招聘现场的口试和笔试,力求从中挖掘出有思想、有远见、有能力的年轻才俊。有了人才的支撑,设备上也在不断跟进,2005年医院率先在河北省范围内开展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16年,引进河北省首台国际先进的三维后装机;2017年医院又研发了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宫颈癌的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申请国家专利并投入临床,开辟了微创精准的新技术;2018年世界高端直线加速器投入使用,使癌症患者治疗更加精准。

医院肿瘤学科群,从当初他上任时的一个病区,扩大为17个病区,床位710张,拥有肿瘤专业技术人员755人,可谓人才济济。沧州市抗癌协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下设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乳腺癌、肺癌、肿瘤影像、病理、妇科肿瘤、肿瘤微创等14个专业分会和1个癌症康复会,各种分会覆盖面广,组织框架健全,在册会员600多名,遍布沧州二、三级医院,协会走向了学术氛围浓厚、良性发展的道路,真正为癌症患者搭建了一座健康桥。

对接京津 医改路上加速度

抗癌路上,他是一位引路人,更是一位先行者,他每走一步,坚实而从容。“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让他感受到肿瘤防治春天的来临。2014年春节上班第一天,节日的氛围还没有褪尽,王立新就组织召开了党政班子联席会,谋划肿瘤防治借势发展,之后班子成员分头出发北京、天津、石家庄,主动寻求合作医院,积极获取优势医疗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医院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多家权威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专家定期来沧会诊、坐诊、进行学术交流,真正方便了患者,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权威专家的诊治。

2014年,天津市肿瘤医院沧州分院的成立,更是对沧州父老最好的回馈。通过京津冀对接,医院肿瘤诊疗技术日新月异,成熟开展手术、放化疗、氩氦刀介入、造血干细胞、微创、粒子植入、生物治疗、分子靶向、中医药治疗肿瘤,形成了规范完整的多学科肿瘤联合治疗体系。3年来,仅天津市肿瘤医院累积派遣专家993人次,会诊人数13766名,指导手术286台,医院派出115人次赴天津进修半年以上,天津专家集中来院多学科会诊每月1~2次,形成了规范完整的肿瘤多学科会诊模式。2015年医院承办了第15届全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学术大会,同年荣获“中国百佳影响力肿瘤医疗机构”荣誉称号。

坚持公益 以厚德仁爱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