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立志学医。

张元素自幼聪敏好学,8岁即应试童子举,27岁应试经义(《易》《书》《诗》《礼》《春秋》)进士。由于违犯了宗庙的忌讳而落榜,于是便潜心学习医学。

李杲出生于豪门望族,但他严谨沉稳、安静好学,少年时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后来又拜范仲淹的后人范炼为师,至22时岁已成为知名儒生。李杲20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明代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说:“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举人,捐过千总衔。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因此引起讼端。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词严道:“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因此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目睹官场的腐败和欺压百姓,又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立志学医拯救百姓疾苦。

张锡纯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跟父亲习文兼学医,攻举子业。张锡纯本想注疏《五经》以宣儒理,但是却两次参加秋试落第。受到这种秋霜般的打击后,又深感民众受病魔之苦,张锡纯便以宋代名臣范仲淹“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言自勉,弃文从医。他说:“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求索苦守

刘完素刚学医时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刘完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从25岁便开始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朝夕研读,从未中辍,把《内经》作为自己终身诵读之书。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张元素近30岁才开始学医,他惜时如金地刻苦钻研《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曾传说他夜梦有人用大斧凿其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反映了他梦寐以求的治学境界。历经20余年未曾稍懈,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李杲自母亲病逝后,求学之心非常迫切。当时河北易水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不惜远离家乡400余里,携千金厚礼拜其为师。凭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成为一代大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多岁时开始行医生涯。曾游历滦州(今唐山)、奉天(今沈阳)为医。后久居北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他看到古书中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便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多次亲赴义冢、刑场等地寻找观察尸体脏腑,进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他把观察所得绘制成脏腑图,附以文字说明,载入《医林改错》上卷,对古代脏腑图说中的错误作了纠正,终于成了一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繁。他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张锡纯两试秋闱不第之后,私塾乡里。那时,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在教授中西方科学的同时,他亦致力于岐黄之学,搜集了先秦至清朝名医验案在内的百余种医书,无不披览钻研。经过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在他年近50岁时,他完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终于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慈怀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