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观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中,饮食因素是居于首位而且是最为重要者。

•“五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

•人们为了生存和健康,要按照司岁之气的特征,收备药物和食物,才会在健康需要之时无所遗漏。如厥阴司岁则备味酸之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味苦之物。这样,便得天地精专之化,气全力弘。

•“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饮食“过用”,诸如:饥饱无度,寒温失调,偏嗜五味等会损害健康。

什么是中医的“健康”观?近年来,有人从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协调平衡、形神统一、脏腑经络调和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健康观念。也有人从时间、空间、社会、躯体、心理5方面揭示中医学健康观念的内涵。还有将中医健康状态定义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追求健康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之中,饮食因素是居于首位而且是最为重要者,正因为《黄帝内经》深谙此理,所以从食材的选择,饮食五味对人体的双向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论述。

合理的饮食搭配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提出了四时五脏的五味药食调摄,五脏与四时、五行、五味相应。药物以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食物皆有五味之异,不过药物的五味主要用来祛邪治病,饮食五味则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源泉。故原文有“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之说,例如粳米、大豆、小豆、麦和黄黍等五谷粮食,是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桃、李、杏、栗、枣等五果,只能作为辅助;牛、羊、猪、犬、鸡等五畜之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常被用来补益人体;葵(冬葵、葵菜。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藿(豆叶,嫩时可食;也指藿香)、薤、葱、韭等蔬菜五味仅仅作为营养的补充。

此处原文强调了饮食物的五味都能充养助益人体,只有“五谷”才是维持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是主体食材,故而对其在维持性命的效能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养”概之。而“五果”“五畜”“五菜”等辅助食材,分别对主体食材(“五谷”)具有“助”“益”“充”而已,决不能替代主体食材。

这里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要求人们对主体食材的选择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一旦食材单一,就会导致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成分的性味偏颇,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和,脏腑失衡而影响健康。因为植物性食材和动物性食材,不仅各自具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异,还会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别。不同性味的食材在人体内分别发挥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不同的效能。而且性味各异的食材在进入人体之后,分别与不同脏腑具有特定的亲和关系,如“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可见,只有使饮食五味调和,无偏颇之弊,才能使五脏的精气旺盛充盈,从而确保健康,故原文认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在这里也突出了“饮食五味,各有所利”的健康饮食观念。

适时选择食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养生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处于养生原则第一位的健康饮食观——即顺应四时气候规律对食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