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是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

  辟谷是指在没有任何“营养物质” 供给的情况下,仅以服气(食气)、吞津、导引等一系列功法的习练和服饵(食饵、药饵等)方法诱发机体潜能和先天特异素质,使机体获得能量,排除体内堆积的脂肪、毒素、宿便等五谷之浊气,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目的的生态自然疗法,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

  辟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养生和祛病延年方法,具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辟”即“避”“却”,避免、避开、避却之意;“谷”即五谷,是粮食的总称,这里指食物。辟谷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属中医气功范畴。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均记载有使用控制饮食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的做法在其他宗教或国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伊斯兰教斋月(Ramadan)的斋戒,犹太教赎罪日(Yom Kippur)的禁食,佛教倡导素食与过午不食等。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上禁食(Fasting)与能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疗法流行,并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能够延长寿命和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成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案。辟谷与禁食、能量限制等疗法相比有其独特优势。

【辟谷起源于中国】

  辟谷的雏形和/或本意并非是以养生为目的,而是为了“避荒”与“求得生存”,自从被道教承袭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一种上乘的“修仙”之术。“仙家们”认为人体内含有“三尸”的阴邪,专靠五谷为生,危害人体,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去“三尸”,进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的。

  辟谷最早被先秦方家提倡,后世道教发扬光大,同时也被儒家、佛家、医家应用。辟谷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00年的西汉时期。1973年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是我国第一部辟谷专著。这篇仅仅300余字的文章,展示了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年间的修炼境界,并说明那时“辟谷”养生术不仅已经广为流传,而且已经影响到深宫的帝王。在此之后,中国古代很多时期的著作中都能找到关于辟谷的记录。如《史记》中提到西汉留侯张良使用导引术辟谷,《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植观察郄俭辟谷,《梁书》《魏书》《隋书》《北史》《宋史》等多部古籍中记录了辟谷的事例。

  从这些关于辟谷实践活动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窥见古人尤其是王公贵族,对辟谷的认可与推崇。西汉的张良是有记载的最早辟谷先驱者,也是最早证明辟谷可用于治疗疾病的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留侯性多病,即行导引不食谷。”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至理》中记载:“张良遂修导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

  辟谷不仅在历史上有迹可循,其理论内涵与技术方法也被历代的修炼家们详细地记录在他们的著作中。唐·司马承祯撰《服气精义论》:“食谷者智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不食者不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司马氏在高度概括辟谷养生作用的同时,指出“调身、调息、调神”是辟谷修炼的核心。《神气养形论》中指出辟谷的关键是敛神炼气、大脑放空、身体放松以及腹式呼吸。气、氣、炁,三者通用。气,空气、外气;氣,水谷之气;炁,先天之炁。《神气养形论》:“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炁与神……知神炁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炁,知杳冥可以致信,故入杳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指出辟谷修炼者犹如风箱式的腹式呼吸之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胎息精微论》《黄庭经》《抱朴子别旨》《存神炼气铭》《真气还元铭》《高上玉皇胎息经》《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太清调气经》等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辟谷修炼的服气、导引等方法。东晋医家葛洪、宋代医家陶弘景、唐代医家孙思邈都是辟谷的理论家与实践者。

【对辟谷的正确认识与定义须正本清源】

  据《博物志》记载,辟谷中导引的方法是源于古人对蛇、龟、蟾蜍等动物的姿势形态与呼吸的模仿。在练习导引术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气满不思食”的状态,顺其自然进行辟谷,也称为服气辟谷。这是辟谷最初的形式,也是最传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