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系统 中医经络学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和气功学的理论核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及其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
1
经络的发生与形态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说明经脉是根于先天,与生俱来,具有遗传性,其形成过程主要与脑髓关联,即由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导,并得到皮肤、血管、筋膜、肌肉、骨骼等的支持包绕所构成的立体框架的通道系统,它有独自的运行规律,具有调控血气运行的功能。
现有人从发生学来探讨,认为经络是由胚胎时期的网络结构发育而来的,这一观点是符合《黄帝内经》载述的。包绕经脉的五体亦成了经络的附属成分,功能活动受到经脉的调控。
对经络的形态,《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的形态是不能直接看见,其实质是深藏于分肉间隙之中,体表的经脉循行线只是经脉的示意图,而不是经脉的实体。
从现代组织学看,“分肉之间”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它是具有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间隙多元疏松结缔组织,经脉的外周实质可能主要是根基于此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至于所言的络脉可见,实质上是指可见的血管,络脉的功能通过血脉得到反应。
2
经脉的循行与功能
经脉在四肢躯干有特定的循行线路,并且内连属于脏腑,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黄帝内经》已经明确分为营血与卫气相对的两大循行体系,并在性能、病理以及治疗方面,也都有彼此各异的认识。
关于营气的运行,《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其运行与经脉流注次序是一致的,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环周不休。
卫气的运行与营气不同,《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明确指出,卫气循行不同营气那样,不分昼夜阴阳交错着循行,而是昼独行于阳、夜独行于阴的运行程序。
从现代看,营血运行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而经络显然并不是指血液循环系统,如《黄帝内经》中称“营气运行”、“经脉流注”、“经气”等并不兼有“血”字,二者早已区别对待,但二者似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经脉是统调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其实,营气循行是指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并不是指血液循行,但又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经脉主导营气循行,是指经脉具有调控微循环灌流量,主持营养物质交换的功能,即营气虽流行于血管中,经络通过调控微循环来运行营血,如流注于肺时,则肺系的微循环开放。
同理,卫气是指免疫防卫系统,而免疫是与淋巴系统相连结,经脉调控淋巴循环系统的功能兴许正是体现于卫气循行,且淋巴循环与卫气循行均没有环周的特性。
上一篇:古人“六不治”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毅力成就梦想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