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恢复办学60周年纪实

邕城,十一月。

一束霞光穿破云层,唤醒了绿城,唤起了沉睡的记忆。

60年前,同样是在邕江之畔,同样是阳光穿越暮霭的深秋,广西中医药大学恢复办学,揭开了新中国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序幕。从此,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旗帜在八桂大地高高飘扬,泽被壮乡百姓。

筚路蓝缕 薪火不绝

弦歌六十秩,求索路漫长。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有着自己的精神传奇。

溯源广西中医药教育的发端,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34年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桂林区医药研究所、梧州区医药研究所相继成立,1941年秋南宁、桂林、梧州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为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名为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这些机构虽名为“医药研究所”,实际上是中医职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创建的公立省级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公立中医学校,是广西近代中医药教育的一大进步。执教或毕业于医药研究所的人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了韦来庠、刘六桥、班秀文、秦家泰、曾宜敬、李士桂、黄英儒等一大批名师名家,为后来广西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1956年,广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在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基础上成立南宁中医学校和梧州中医学校,1957年,两校合并为广西省中医学校。1958年,广西省中医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纳入正规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学府。1964年8月,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学制由原来的4年改为5年。1970年秋,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广西中医学院。1976年3月,学校正式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78年,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是广西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授权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1996年,学校开始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广西第一所获得优秀的高校。2009年,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6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已由昔日邕江上的一叶扁舟,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八桂的知名学府。

躬耕不辍 兴学图强

弦歌六十秩,风雨铸华章。站在仙葫校区极目远眺,邕江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从仙葫校区前飘过,远处层层叠叠的丘陵,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焕发出一派丰收喜人景象。

“当年学校师生8000余人分布在南宁市的各个角落,现在已经1万多人,没有当年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决策、大手笔,学校要发展谈何容易!”谈起仙葫校区建设,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干部职工们很是感慨。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占地面积只有150亩的明秀校园成了学校办学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审时度势、慎重决策下,规划总面积1334亩、可容纳1.5万名学生的4A级景区园林式现代化校园——仙葫新校区宏伟构想应运而生。

仙葫校区一期工程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教育重大开工项目于2008年11月28日举行开工仪式,已于2009年11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仙葫校区二期工程作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项目建设年”重点建设项目于2010年2月25日拉开建设帷幕;2012年9月21日,学校2012级本科新生开始进入仙葫校区开展正常的学习、生活。2013年9月10日,仙葫校区全面正式启用,仙葫、明秀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10.94亩,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月白风清更有半江渔火引目去,晨曦气紫且迎一天云霞扑面来”。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缓缓地铺洒在邕江之畔的这座美丽校园时,楹联中的美景已由蓝图变成现实。

承故鼎新 勇于突破

弦歌六十秩,峥嵘岁月稠。

2012年3月29日,广西中医药大学师生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一天,教育部批准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确广西中医药大学为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