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药及医疗技艺的认识与丰富

  中国历史上佛教中的医学认识,很早就影响了中医。隋代传入我国的《维摩诘经》,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佛教当代主流,《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经典依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贯穿于整部《维摩诘经》的一条主线——“不二法门”,更是整个中国佛教的方法论依据。禅宗宝典《六祖坛经》核心思想大多源自于此,由此可见该经对中国的影响之深。

【佛教对中医病因病理学说的认识与丰富】

  《维摩诘经》中有“四大说”, 认为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佛说佛医经》中说:“人身中本有四病, 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

  中医早期著作,南北朝时期的增补《肘后方》序云:“人用四大成身, 一大辄有一百一病。”并将《肘后方》改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从书名变化上,也可以看到佛经的影响痕迹。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及以后的《金匮玉函经》《医门法律》等中医名著中, 都有“ 四大”说的引文和论述。

  “四大”学说,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丰富、补充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用气来解释“四大”。《千金要方》卷一《诊候第四》云:“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这里明确将四大变为四气,认为四大就是四气。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风、寒、暑、燥、热、湿)。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喜太过伤心,怒则伤肝,忧悲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恐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三国时期的《佛医经》中指出,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大智度论》中说,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隋代《诸病源候论》,唐代《千金要方》,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等等中医著作,都把诸般不调作为病理现象提出。

  中医学的“原气”,指生命的原初未分的混沌状态。佛经说四大不调,人身由四大假合,神识在六道中轮回。所谓四大,指地、水、火、风。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学中,倡言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系统。《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劳力而发。”又唐代《金光明经》记载,持水长者教导其子流水为众生医治病苦的方法:“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云何当知,饮食时节,若食食已,身火不灭?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何时动风,何时动热,何时动水,以害众生?时父长者,即以偈(节)颂,解说医方,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三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多风病者,夏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酢煎,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病风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等病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随时吐药,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这些论述,与中医的四时、五脏、阴阳相联系的理论相通,其理论认识,直接或间接都给宋元乃至明清的中医学家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