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中医史上最伟大的霍乱专家

清朝政府虽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民间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沿海城市与外界的交流频繁,上海、宁波等港口里每天都停留着许多的外国商船,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

外商带来的有新鲜的玩意儿,还有要命的鸦片,除此之外,这些洋人还从南亚次大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礼物,当这个礼物的包装盒被打开以后,所有的人都会闻风丧胆的,这个礼物有个恐怖的名字,叫做“霍乱”。

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叫做“霍乱”的怪物将会与我们的主人公王孟英相遇,他们将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其战况异常惨烈,我们后面再说。

在那个年代,嘉庆皇帝已经把和绅给扳倒了,老百姓很乐观,认为这下嘉庆皇帝算是吃饱了,其实这很不客观,因为嘉庆的老子,著名的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已经把国力给消耗了很多,从嘉庆这里开始,大清帝国逐渐走进黄昏时代,从那以后的历史书上,我们将看到一连串的“战败”、“不平等条约”等令人气愤的关键词。

在那个时候,日后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那帮外国人已经出生,虽然目前还只是个吃奶的黄头发小孩,煞是可爱,但是,若干年后,他们将露出凶恶的面目,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抢走大量的银子,并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这就是王孟英出生年代的大背景。

体弱的童年

清嘉庆十三年(1808)。

浙江钱塘(现在的杭州)。

一个婴儿诞生了,家里人给他起名叫王士雄,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因为在医书中多称呼他为王孟英,所以我们下文就用王孟英来称呼他吧。

这个家庭是个文人家庭,很清贫,王孟英的曾祖是个名医,到祖父和他父亲那两辈儿也都懂点医。

但是很倒霉,他们家曾经连着生了三个男孩都死掉了,到王孟英是第四个。

估计有看官该问了,怎么您写的古代医生的家里都那么倒霉啊?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死的,这是不是太雷同了啊?

这事儿还真得跟您汇报一下,这绝对不是我故意挑选的,过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就是那样,生下孩子能多活几个那是幸运,全死了也不例外,父母都健在的那也是福气,没爹没妈也得自己挺着,因为这种现象太多了。所以,这绝不是我故意安排的,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当王孟英出生以后,他们家里乐坏了,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就认为这个孩子会长寿,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情况并没有人们预计的那么乐观,实际上,王孟英从小就是个多病的孩子,还在喝奶的时候就患过泄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闹肚子,这个病王孟英一患就是一年,估计这对他的体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王孟英终其一生体质都不大好,基本上他也是在和自己身体疾病的斗争中度过一生的。

在三岁的时候,更倒霉,我们这位王孟英患上了天花,要知道,这绝对是一种致命的疾病,好在王孟英命不该绝,居然死里逃生,在死神的面前晃了一圈儿,却又活了过来,实在是命大啊!

总之,我们怎么看这位王孟英都不像个做名医的料,反而倒是一些倒霉事总是跟着他,那么他是怎样扭转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呢?

让我们慢慢来叙述吧。

童年的王孟英似乎学习倒是不错,大家一致反映这孩子聪明,说他“书一览即领解”,这总算给了王家的人一点希望,要知道,王孟英的弟弟就显得没有那么聪明,于是家里人就都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王孟英同学身上了。

值得记录的一点是,根据当时的同志们反应,说王孟英同学的算术成绩特别好,估计这对王孟英日后的逻辑推理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

英雄人物浦上林

这么说吧,在病病歪歪中,我们的王孟英同学日益长大了,当我们从文献中再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二岁了。

那年,他的父亲病了,患的是温病(一种热性外感病),病得很重,于是请来了杭州城里的名医,这些名医来看了以后,全都认为是外感风寒导致的伤寒病,看到患者的病证中有泻肚子这个症状,就主张使用柴胡和葛根等药来治疗,想把毒邪向上提,从上面排出,结果也没有止住泄泻,有的医生一看,说坏了,这是漏底证啊,估计要坏事儿,还是赶快服用些附子什么的大补一下吧,于是又开始温补,结果是病情越来越糟糕,最后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连棺材都开始准备了(病日以剧,将治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