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教授 笃信中医 觅古探今佑苍生

  王烈教授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47年参军,被派到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1949年在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53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小儿科,1958年参加全国“西学中”班。1961年,他被调到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直至今天,长达55年之久。

  王烈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哮咳”理论和“闻声辨咳一指诊法”,运用“三个理论、五方、十四法、五种新药、六个制剂”进行诊治,尤其擅长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累计诊治患儿近百万人次,被誉为“小儿王”。其学术思想被纳入国家教材,首创“哮咳”病名被《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引用。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诊疗规范,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

【笃信中医 觅古探今佑苍生】

  王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往治病救人的医生职业。1947年,他参军并被派入辽南建国学院,后进入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1949年毕业后,他于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并成为科室负责人。1953年,他被选派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儿科。195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至长春第一汽车厂职工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并主持儿科工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酷爱中医的他于1958年有幸参加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期间,他遵从“一信、二学、三研究”之准则,以悬壶济世、护佑苍生为毕生追求,“潜心觅古,凝志探今,备考先贤之论,博采有验之方”,学业日臻向上,3年的学习为后期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王烈1961年毕业后获得卫生部嘉奖,后调转至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同年担任综合教研室秘书,1963年开始担当首任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历时33年。作为科室负责人,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励精图治,从建科之初的单个门诊到成立住院病房,直至2016年5月份成立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科室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中位居前列。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的重点中医专科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和专科的学术带头人,王烈至今仍坚持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每周坚持出4次门诊,查房会诊带教讲学,年门诊量1万余人次。就诊的患者遍布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潜心研创 慈幼广济医精诚】

  王烈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小儿疾病,尤其擅长小儿肺系疾病的治疗,对哮喘病的防治水平更是位居国内领先水平。他自创“闻声辨咳一指诊法”诊治肺系疾病取得良效。针对哮喘病,他提出“精治细防,根治哮喘”的学术观点,采用“三期分治、序贯治疗”的治疗方法。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三个创新性理论,又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构成“三个理论、五方、十四法、五种新药、六个制剂”进行本病的三级预防,包括预防发病、治疗发作、瘥后防复、愈后调理的全部过程。三个创新性理论即哮喘之苗论、三期分治论和哮咳论。五方即止哮汤、哮咳饮、缓哮汤、防哮汤和固哮汤五个代表方剂。十四法分为总治法和分治法:总治法分清热法、解毒法、温寒法、活血法、调气法、补益法、祛风法;分治法分止咳法、平哮法、定喘法、化痰法、消积法、通腑法和开窍法。研制的五种新药包括小儿治哮灵、小儿肺热平、小儿白贝止咳糖浆、小儿消咳片、小儿清热灵;六个制剂即小儿哮咳喘、小儿抗炎灵、小儿抗毒灵、小儿消咳灵、益气固本胶囊、婴儿壮,均在临床广泛使用。经过多年数万例患儿临床验证,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理论与创新思想,已被国内同行所公认并被纳入中医院校本科教材。王烈治疗小儿哮喘病的经验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的诊疗规范,并且作为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他首创的“哮咳”病名被列入《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和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烈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白屈菜进行系统的研究,亲自上山采摘,对其生长习性、药用有效部位、应用剂量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亲身体验,发现并验证了其良好的止咳作用,最终将其纳入中药饮片使用,对防治百日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文献被载入国家药典,相关研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等媒体报道,并于1978年获得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