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赡养老人
赡养老人,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在我们现实社会里,能做到这一点的确也算是不错的,但孝决不能只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还应当想到精神赡养,而今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事业的不断完善,物质条件逐步改善,精神赡养就更加突出和重要。也就是说要多从亲情、精神方面给老人以安慰,多看望,多谈心,嘘寒问暖,解除他们的孤独感。古人说“气之长也,人亦应之”,意思就是要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身体健康,人处世要乐观通达才能寿终天年,荀子讲的“得众动天,美意延年”,孔子说的“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都是这样的意思。证明了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但现实生活里,竟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往往想不到老年人的处境和感受。他们缺少的正是这种体味和理解更要命的是时间!
传统的孝道里,自古以来就重视精神赡养,《二十四孝》这个小册子,是封建社会里,“集虞舜以下”止于两晋的二十四个孝顺老人的典型事例,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影响很广。其中之一的老莱子戏彩娱亲就是专讲精神赡养的。这个故事说的是周朝时代,楚国人老莱子夫妻二人都七十多岁了,父母还健在,他们为了博得老人的欢乐,让父母高兴,就穿着彩色衣服,摇晃拨郎鼓扮成孩子样逗老人高兴喜欢。试想,在3000年前的周朝,文化娱乐生活更为贫乏,精神生活也更单调,老莱子夫妇能想出戏彩娱亲的办法,也算是用心良苦。这个小册子讲了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属于精神赡养的这算个典型,足以证明古代就引起了重视。
不管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但他证明了精神赡养源远流长,填补了孝文化的空白。孝顺孝顺,要使老人心顺不单纯是温饱问题,也不单是吃饱穿暖的问题。还得让老人有欢悦,亲情、安慰、交流等等,更少不得。古代是这样,现代的人更应该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衣食住行物质条件越好,越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但对于子女来说他们生活节奏快,事情多,任务重,掏钱买物都不在乎,可真的抽不出时间。在许多人的心里认为,说孝就是给老人出养老费,没有别的。你也许还记得《常回家看看》那首歌曾响遍了大江南北,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也正反映了精神赡养不足的孝道缺失,千万老年人的渴求和期望。可这正好是现代人缺少和最容易忘记的。
当然,现代的文化生活内容要丰富得多,也不再需要像老莱子那样去彩衣娱戏,但抽出时间,腾出工夫多和老人说说话,聊聊天,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使他们欢欢喜喜安度晚年,也是不可缺少的。(河北 王济宪)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