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针是现代针灸的子集
•干针从以痛为腧演绎出了寻找肌肉的硬节点、压痛点、活动受限的起源点,以及牵扯痛的起始点,它完整地继承了阿是穴的取穴原则, 并加以发展。
•干针的理论基础——激痛点理论就是阿是穴的现代解剖化、生理化、病理化,就是赋予其现代人体科学的名称和定义。
•干针疗法的检查方法就是从传统针灸触诊系统中抽取出了肌肉、激痛点的触诊检查,并且使其更加精细化。
理疗师推广的干针,是近年来在西方崛起的新的针灸力量,其特点是以解剖为基础,操作简单。
起初,西医医生从注射止痛药物、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湿针)转变成无任何液体的空心针(干针)的机械刺激时,还没引起任何争议。但是,当他们使用的工具从空心注射针变成实心针灸针,并且施术部位变成阿是穴的现代版本后,争论便开始了。理疗师坚持干针的渊源不是来自中国针灸,有独立的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针灸师则认为干针是从中国传统针灸理论中发展出来的,是针灸的一部分。针对这一点,美国的针灸从业者与理疗师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本文试图从理论渊源、检查方法、穴位体系、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五个方面论证现代针灸是中国传统针灸的继承和发展,干针是针灸的一部分。
理论来源
中国传统针灸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等基本概念,其理论注重天人相应,讲究整体关联。占据中国传统针灸理论核心地位的是经络理论,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分布在经络上的经穴、经络之外的奇穴和没有精确定位的阿是穴构成了中国传统针灸的穴位体系。
现代针灸的理论来源更多地来自现代人体科学。人体的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现代针灸关注的核心,近年来现代针灸的前沿又推到了筋膜系统。在现代针灸理论中,神经阶段性支配的穴位分布、体表反映点、体表的敏化部位,体表的肥大细剖分布,肌筋膜力学连线成为现代针灸施术的部位。根据人体某一部位可能包含全身各处的信息,生物全息概念构成了耳针、手针、腹诊、鼻针、面针等微针系统的理论基础。
干针的理论基础是肌筋膜激痛点理论。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是在《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激痛点手册》一书中建立起来的,这本书是干针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激痛点分为活跃性激痛点和潜伏性激痛点,激痛点引出的疼痛分为原发性疼痛、引传性疼痛和继发性疼痛。激痛点受压会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的发散痛。激痛点可能造成肌肉功能失调、生理组织营养不良,由于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从而在肌肉中产生病理性代谢区。激痛点还会增加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缩短,缩短了的肌肉又会影响其他组织结构。肌肉缩短不但是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而且也是引致其他软组织及关节痛症的重要原因。
干针的理论基础——激痛点理论就是阿是穴的现代解剖化、生理化、病理化,就是赋予其现代人体科学的名称和定义。
检查方法
中国传统针灸的主要方法是经络诊断、穴位诊断、阿是穴检查,还有中医的四诊八纲以及辨证论治。四诊中的触诊,是通过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相关部位的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等,以此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在传统穴位上触诊,有时可以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如肝炎患者在期门有压痛点;胆囊疾病的病人在胆俞穴有压痛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在足三里穴有压痛点等。
中国传统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患者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找到疾病牵扯到的经络和脏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仅就疼痛症状的部位和性质又可把它们划归某一经络病症。例如,胸部满闷、肩背痛属于手太阴肺经病证;足跟、小趾等处疼痛或活动障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对于从事干针的理疗师,他们的检查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找到激痛点。根据肌肉在身体上的不同位置,他们采用不同的触诊定位方法。例如,对于斜方肌、股直肌等身体浅层肌肉使用平滑式触诊,也就是用手指来回推动需要检查的肌肉组织,寻找到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
干针疗法的检查方法相当于从传统针灸触诊系统中抽取出了肌肉、激痛点的触诊检查,并且使其更加精细化。
穴位系统
上一篇:身心健康 益寿延年
下一篇:春节防疾病 是一门大学问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