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医学

[作者简介]  袁炳胜,师承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孔定,并拜当代针灸名家杨介宾为师。近年师承著名中西医结合及医学史专家马伯英。在中国中医执业16年,英国执业近10年;在《中国针灸》《新中医》《英国中医》及国际中医学术会议等发表论文50篇左右。现为英国中医师学会学术部理事、欧洲经方中医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师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

本文从针灸临床和学术角度探讨了4个方面的问题:(1)针灸现代传播中关于针灸的起源和现代新针刺方法与传统针刺关系的问题;(2)干针在认识上的误区问题;(3)近年国际针灸科研中出现的“假针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错误问题;(4)指出针灸是有效治疗疾病的临床学科,并比较现代科研对于现代医药和针灸的意义。提出:与现代医药学不同,作为一种有着数千年临床有效应用历史的自然生态医学,针灸并不产生于现代科学,也不依赖现代科研而存在;因而反对以部分片面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错误与瑕疵的针灸科研结论作为否定和取消针灸临床应用的借口。

1针灸起源于中国,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临床应用的历史。近年随着针灸走向世界,成为显学,便出现了所谓针灸可能起源于印度、南美、中东或者阿尔卑斯山等等新奇的“学说”,但是,所有这些说法,实际上除了个别学者在个别连疑似性都显得有些牵强附会的缺乏任何旁证的个别“证据”的基础上想当然地提出这些所谓假说以外,几乎得不到任何的支持。因为“孤证不立”,缺乏确切事实支持的观点,在学术上也必然是死路一条。而针灸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考古学发现则十分丰富,更不说从古至今以来的临床和文献的传承。

针灸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临床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中医药学一样,针灸学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医学的特点[1],有超过4000年从未间断临床实践的历史,在临床领域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上,针灸医学的发展,也为中医学整体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临床疗效显著,很早传播到古朝鲜、古日本,东南亚,从1970年代开始,针灸在整个世界广泛流行开来。

2针灸是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医学

针灸是一门容易掌握,但是却很难精通、临床实践技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说它是一门学科,是因为针灸不仅仅是一门临床技术,还有着中医针灸独特的理论。严格地说,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尤其是各科疑难杂病的针灸治疗,通常需要在中医独特的临床四诊和辨病辨证诊断思想的指导下,选用经络腧穴,实施或补或泻或刺或灸等不同治疗目的的治疗,才能够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的最佳疗效。比如阐述中医脏腑经络等生理病机基本理论和临床规律的《黄帝内经》[2-3],其所论述治法就主要以针灸为主,非常重视辨别经络脏腑的虚实寒热阴阳等不同的证候,尤其重视脉诊在针灸临床辨别证候中的重要作用,据此,王叔和在《脉经》中明确提出“针灸必先诊脉”[4]。

3现代新针刺技术和传统针灸学

现代新针刺疗法也属于针灸的范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在医学上的使用,产生了现代医学。在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环境条件及其影响下,针灸医学产生了一些诸如眼针疗法、耳针疗法、腹针疗法、腕踝针疗法、颊针疗法,全息针灸疗法、董氏奇穴针灸、平衡针灸疗法、以及近年在现代医学解剖学理论方法影响下产生的干针等新的临床针刺方法和技术。所有这些针刺技术和方法,或者因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而产生,或不能脱离针刺的最基本操作技术方法、而且最终仍然在体表部位使用针刺,实际上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五络脉、及表浅的浮络、微细的孙络[2]等构成的机体经络系统(人体物质、信息、及能量的传输系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基础)的调节作用产生疗效。所以上述治法,仍然属于针灸疗法的范畴。这些新的针刺方法技术,丰富了针灸医学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确有疗效、经得起临床和时间检验的新的针灸方法,有机会被视为传统针灸的新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传统针灸学,代表了针灸医学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和理念,是针灸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主体,应该在针灸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得到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