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药联合体的“余杭版本”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在浙江省率先创建由该院直管的社区三级中医药服务联合体后,使得区域内居民和“新余杭人”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中医药服务。2014年,该联合体门诊增加到157.3万余人次;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4650余万元增至2.76亿元,4年中翻了两番半。其中中药饮片收入从1173万元猛增到3070万元,增加近两倍。

 

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泽军介绍,该联合体的中医药业务连年增长,得益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

 

做强社区 中医药龙头

 

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为余杭市区临平镇中心卫生院,过去的业务范围主要以满足临平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为主。

 

近年来,该院从强化“龙头”医院抓起,实施“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发展战略,门诊设20余个科室,开放床位250张;创建了中医诊疗综合服务区,内设市级重点专科中医脾胃病科、区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区级名科内分泌科和颇具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骨伤科、肝病、肿瘤、全科医学科、皮肤科、妇科及针灸推拿科等;医院中药房配备六七百种中药饮片及四五百种中成药,足够满足患者应用中草药需求;信息化“医点通”“银医通”“智慧医疗”等先后投入运行以及门诊“弹性上班”、代煎中药快递到家等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二级乙等”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药有一定基础,为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起该院与“三甲”杭州市中医院签订合作办医协议,增挂杭州市中医院分院牌子,力争3年内通过“二甲”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

 

杭州市中医院向该院派驻执行院长等管理团队和包括急诊、骨伤、针灸推拿、肾内科、呼吸、妇科、中医护理等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帮助该院做精、做强、做大区域中医药龙头。

 

该院骨伤科10余名医生原来为粗放型的“全科诊疗”,现调整为三个“精细化”治疗组,在杭州市中医院骨科专家指导下,落实三级诊疗和三级医师负责制等核心制度。同时,通过“传帮带”,创新开展难度大的骨科手术,并运用中医药保守治疗和辅助治疗,促使该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形成区域优势,骨科床位从20张增加到40张,一年来骨科出院病人翻了一番。

 

该院以往的急诊基本为“门诊急诊”;观察室实际为输液室;监护室缺乏抢救能力。在杭州市中医院专家手把手带教下,该院创建了重症医学科,并实行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管理。今年1至6月统计,急危重抢救达905人次,同比翻了3番,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

 

该院自2014年以来逐渐改变了“纯西医护理”服务格局。通过选送护士长去杭州市中医院轮训进修,组织全体护士“西学中”和培训适宜技术,使推广应用中医护理的项目从2项增加到14项,实现了门诊、病区中医护理全覆盖,并把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到联合体内各社区卫生机构。

 

提供可及性中医药服务

 

“创建社区中医药服务联合体直管模式,旨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区域内中医药资源,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关键在强基层。”王泽军说。据了解,该联合体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诊疗区和具一定规模的中药房,各中心下设的联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余名医务职工,其中中医药类人员28名,其余西医和全科医生都参加了“西学中”;该中心还新建了300余平方米的“社区中医馆”,内设针灸疳积科、中医科、妇科等特色科室并配备340余种饮片,门诊纯中医和非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等的“中治率”达70%以上。特别是“挑四缝”治疗小儿疳积,“咽三针”治疗“喉风”及小儿感冒等有独到之处,其门诊天天门庭若市,慕名而来就医者来自杭城周边各地。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外聘退休老中医、组织院内“西学中”和推广应用中医协定处方等,门诊中治率不断提升,其中中药饮片收入2014年达371万元,比上一年增加85%;今年的中医药诊疗量可望再增加20%以上。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先中医药服务基础较差,现在中医类医生从4名增加到10名,今年又招录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康复毕业生4名,还通过“师带徒”、选送青年中医去总院跟师习医等形式,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2014年,该中心中医业务量比上一年猛增193%,今年的业务势头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