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励志学医 刘茂才

刘茂才,1937年生,广东兴宁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脑病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香港东华三院顾问中医师、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等职。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及终身名誉主任委员。

◆ 他被誉为“驱风大师”,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建了中风病阴阳类证辨治体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风病防治体系;

◆ 他开创了全国中医院系统脑外科手术的先河,是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术影响辐射全国;

◆ 他从医半个多世纪,德艺双馨,仁心济众,惠泽万家,是现代岭南中医最具代表性的名中医之一。

医路

寒窗苦读 励志学医

1937年10月,刘茂才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巿叶南镇富祝下径村,自幼家境贫寒,加之体弱多病,曾饱受疾病折磨,后励志学医。1957年毕业于兴宁一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于医疗系,成为家乡的骄傲和希望。

经过6年寒窗苦读,刘茂才全面、系统地掌握了中医药学的理论知识,于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选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刘茂才在临床医疗岗位上一干就是50多年,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医疗工作中。

50多年的临床工作,刘茂才深深体会到,患者来医院看病,就是期盼得到医生的帮助来解决身心的疾患和痛苦,患者对医生尤其是对一位名医的信任、寄予的希望和重托有多么大。医者必须“见彼之痛,若己有之”,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想病人之所想,想尽一切办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几十年来,刘茂才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中医学素养,并坚持深入学习现代医学理论,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追求更加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

刘茂才不图名利,视病人如亲人,在病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一些患者所说:“找刘教授诊病,我们放心!”1990年12月,刘茂才被广东省卫生厅授予“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称号。

医术

驱风大师 妙手回春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急危重症,刘茂才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贯穿其中,腑实是常候”,治疗主张“早期宜涤痰祛瘀,通腑醒神”,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

2010年,一位壮年男子因患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出血量48毫升),发病急骤、病情危急,当时就意识不清,左侧肢体近乎瘫痪。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就这样倒下来,家人很难接受,辗转找到了刘茂才。刘茂才认为患者出血量大,需先以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再以清热平肝、涤痰祛瘀、通腑醒神为法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剂等综合治疗方法施治。经过刘茂才的果断处理和精心治疗,最终病人清醒过来。随后,刘茂才又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法,经过整体调节,使得患者肢体肌力逐渐恢复,生活能够自理。患者及家属特别感谢刘茂才的精湛医术使患者重获新生。

脑梗死是个困扰很多家庭和神经康复专家的疾病,常遗留偏瘫、肢体麻木、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病人无法生活自理,生活质量差,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刘茂才秉承“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并重的理论经验,使脑梗死患者的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以恢复。

2003年,一位8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许某,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1天到某院治疗,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治疗2周后仍遗留右侧肢体乏力,行走、持物不能,言语不利的症状,生活不能自理,后转诊至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仔细查看病人后,认为中风急性期过后主要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致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刘茂才采用活血兼补益肝肾的方法,给予中药汤剂、针剂和针灸治疗,经过1个月的精心治疗,成功地令许某能独立站立行走,并可自主完成洗漱、吃饭等日常活动。

学科

学术引领 夯实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