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病进入高发季可防可控不可怕

6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今年我国河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统计发现,因蜱叮咬引发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俗称“蜱虫病”)病例达280多人,死亡10余人。此消息公布后引起不少村民恐慌。那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该如何进行预防呢?下面我们约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治专家介绍相关知识,以帮助大家科学防范蜱虫病。

——编者

A

认识蜱

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呢?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一般寄生在一些动物如牛、狗等的皮肤表面。平常约有绿豆或黄豆大小,在吸血之后会变得更大,并不难发现。我国已知的蜱有100余种,分为硬蜱和软蜱。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蜱引发的疾病发病高峰为每年的4-10月。

蜱主要分布在河南以南的地区,两广一带都比较多见。蜱一般不主动叮咬人,常是在人同动物的密切接触中,才会受到蜱的叮咬。被蜱叮咬引发的病例一般都出现在农村地区、卫生不讲究的地区,基本都是零星出现。

B

发病:

蜱本身不致病

但携带多种病毒

是不是被蜱叮咬后就会得病呢?并不是这样。一般来说,只有被带有病菌或病毒的蜱咬伤后才会发病。

蜱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当它叮咬人时,便将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注入人体内,使人发病。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是主要由蜱作为媒介传播的。如果携带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蜱叮咬了人,就可能会被传染上,从而发病。

此外,被蜱叮咬后,人体会不会发病及病情轻重还与蜱的毒力、蜱的数量以及人体免疫力有关。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后病情多较危重。死亡病例中以老人占多数。

近些年来,人们喜欢户外运动,是造成蜱咬和蜱咬病多发的原因之一;再有因为人们滥用抗生素,环境逐渐恶化,造成大量病原微生物变异,也是蜱咬病增多的原因。

C

症状:局部充血红肿,严重者致命

蜱在叮刺吸血时人多无痛感,但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由蜱引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为7-14天(平均9天),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病例可出现黑便、牙龈等部位出血,甚至出现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蜱可传播很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我国于2008年首次证实发现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也主要通过蜱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D

如被叮咬 不可强行拔除

蜱爱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叮咬、钻入皮肤时,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伤口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

蜱叮咬人时会释放出一种麻醉物质,然后将头埋在人皮肤内吸血,同时还分泌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处理蜱绝对不能来硬的。如果硬要拉它出来,它不仅会往里钻,且还可能被拉断,导致头留在体内,致毒液渗透进人体。

发现蜱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挤破,可用镊子等工具夹取,再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

E

治疗:越早越好

蜱虫病可防可控。蜱导致的多人死亡案例不多见,多为散在发生。临床的死亡病例多为治疗较晚或误诊为感冒耽误所致。在被蜱叮咬后,关键是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一旦误诊或治疗太晚而出现并发症就很难救回来。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通过及时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该病治愈率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