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核心观念一直保持稳定,中医理论内容的变化呈现为重视经典、回归经典,中医理论的创新呈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中医理论内容及结构的“开放创新”主要是指后世医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经典理论为源头的中医理论内容,学术流派和各家学说的不断涌现,历代医家、流派用最新构建的理论阐释、发挥《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使新理论融入中医体系。
中医理论的发展范式是在系统梳理中医理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所呈现的特点与中医理论内容之间的关系,总结并凝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中医理论发展范式可以概括为“经典传承式”。经典传承式是指:在继承《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核心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同构同时期最新出现的思想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并发展以经典为源头的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模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一范式呈现为以“稳定”和“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动态”发展过程。“动态”“稳定”“开放创新”共同构成了“经典传承式”的三个要素。
中医理论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通过对中医理论体系传承与创新脉络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医理论结构中的核心观念一直保持稳定,核心观念之外的理论结构则呈现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从理论内容的角度分析,中医理论内容的变化呈现为重视经典、回归经典的特点。同时,中医理论的创新也呈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即各家学说、流派的相互争鸣。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表现为以《内经》等经典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的理论框架是将精气、阴阳、五行和象思维引入医学理论体系,与医学的研究对象相结合,形成从功能、整体、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生命为主要特征的核心观念。该时期的医家以核心观念为基础,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临床实践,构建了秦汉时期的理论体系。该时期医学理论表现为多种学说并存,存在分类较粗糙,层次相对简单等问题。
晋唐时期,理论结构呈现为在继承核心观念的基础上,“分类”更加深化、系统化的特点。如《黄帝内经太素》首次对《内经》原文进行分类注释,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早期框架结构。晋唐医家沿用秦汉时期的理论结构,大量的临床经验知识被整理分类,出现了综合性方书、本草和经典的注本,同构了外来的佛教医学。与秦汉时期相较,该时期理论相对统一,各分类之间界限更加清楚明确,层次更加复杂。但随着分类研究的深入,往往重术而轻理,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论述到“唐以前之医学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重也;宋以后学乃以为术不足恃,而比精求其理”。
宋明时期,在继承核心观念并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新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医学流派涌现,医学争鸣强烈。该时期受理学的影响,以核心观念为主导,医学理论更强调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由于理学缺少实证的原因,该时期的理论易陷入“空疏”。例如,朱震亨认为“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开后世滋阴一派的先河。而张介宾结合人体的阴阳状况,提出了“阳非有余,阴本不足”的观点,认为“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并与其温补命门的学说联系紧密,发展了温补理论。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要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述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本不足”论,则是在阴阳互根的关系上,论述阳气亏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
清代医学理论的特点是在继承核心观念的基础上,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训诂经典、阐释经典为主,临床上以“伤寒”“温病”两大体系为准绳治疗疾病。与前代相较,清代医学理论体系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都确立了经典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明理论易“空疏”的问题。
民国时期随着中西医交流的增加,西医对中医的话语权发起了挑战,中医内部也开始进行反思。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内容中,中西医知识相互解释的情况增多。在此基础上,理论内容进一步丰富。从框架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理论框架是在继承核心观念的基础上,基本延续了清代的理论结构。
“核心观念”的传承是保证中医理论“稳定”的关键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