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小产篇》中辨证用药特色进行了阐述

傅山,字青主,号公之它,别号朱衣道人。山西太原曲西村人。生活于明·万历35年至清·康熙23年(公元1607~1684年)间。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先生通晓各科,尤擅长于妇科,《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为其代表作,是后世妇科医生必读之书。《女科》自成书以来备受医者推崇,许多方药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被广泛运用[1-2],其有“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竣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的特点。现试就《傅青主女科·小产篇》中辨证用药特色作一简要探讨。

1

小产病以虚为主,详辨主因,分型论治

《女科》小产篇共有5节,其中谈及由虚而致小产的有4节。有因孕后行房过度而致肾精消耗过多小产者;有小产之后气虚血瘀而致血崩不止者;有因平素阴虚血热而致小产者;有因素体阳虚而孕后腹痛小产者。

肾精不足型

“妊妇因行房颠狂,遂致小产,血崩不止。”傅山先生认为此类小产后之血崩主因为肾精不足,加之孕后行房颠狂,使肾精更亏,进而肾水干涸,无以养胎而胎堕。因肾水不足,心火相对过亢,水火两病,遂致小产并形成血崩之证。先生认为此血崩“火动是标,而气脱是其本”,并自创益气摄血、补肾填精之固气填精汤(人参、黄芪、白术、大熟地、当归、黑芥穗、三七粉)。其中以人参、黄芪为君,以补气摄血;熟地、当归为臣,以滋肾填精,补血活血;佐以三七、黑芥穗以止血塞流,活血祛瘀,白术健脾固气。此方惟补气益精,而无一味苦寒折火之品,盖因此热是由虚而致,先生重用人参、黄芪以补气,而不直清其热,实乃对甘温除热法之妙用也。

气虚血瘀型

“妊妇有跌扑闪挫,遂致小产,血流紫块,昏晕欲绝者。”先生认为此类血崩系由于跌扑闪挫损伤胞胎,并损及血室,则冲任失固,进而导致小产并血崩不止。此类血崩,其本在于气虚,其标在于血瘀。小产后血大崩而下,因气依附于血,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载体,则气随血脱。而气能摄血,气血相生,此时气血俱虚,故先生在治疗上自创以补气生血为主,并辅以散瘀之理气散瘀汤(人参、黄芪、当归、茯苓、红花、丹皮、姜炭)。此方仍以人参、黄芪为君,大补元气,气足则血不再外泄;辅以补血祛瘀之当归、姜炭;佐丹皮以活血并清血分之热,红花以助姜炭之活血祛瘀;茯苓健脾利水,水调脾健则能助血归经。此方之妙在于补气补血与祛瘀并用,且重在补气;盖因此类血崩乃以气虚为主,血瘀只是其兼症。临床上此方较适合于胎已堕而血崩昏晕者。

阴虚血热型

“妊妇有口渴烦躁,舌上生疮,两唇肿裂,大便干结,数日不得通,以致腹疼小产者。”先生认为此类小产之主因在于阴虚血热。正如其文中所述“血所以养胎也,温和则胎受益,太热则胎受其损……阴水不能速生以化血,所以阴虚火动;阴中无非火气,血中亦无非火气矣,两火相合,焚逼胎儿,此胎之气以下坠也”。并提出“清胞中之火,补肾中之精”之治法,方用清热养血、滋肾益阴之加减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山茱萸、山栀子、山药、丹皮)。此方实由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去茯苓、泽泻而成。方中重用当归以养血活血;辅以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填精并健脾;白芍和营止痛;少佐丹皮、栀子以清血中之热,由此则肾中之精可补,而胞中之火亦可清矣。

阳气虚弱型

“妊妇有畏寒腹疼,因而堕胎者。”先生认为“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此真火即肾中之阳,肾阳也;且“夫人生于火,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先天真火,即是先天之真气。故胎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因胎之生存赖于阳气及真火之温养,素体阳气虚弱,加之外寒侵袭,此时胎安有不堕之理乎?对于此类小产,在治疗上先生主张应以补气为先,兼顾补阳。方用黄芪补气汤(黄芪、当归、肉桂),方中重用黄芪(2两)补气,以资生血之源,辅当归以养血,因气血相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无血则无以化,血无气则无以生,气旺则火旺,火旺则血旺;少助肉桂以助真火,并能散寒止痛。此方虽仅由3味药组成,但切合病症,可达补气养血、温阳散寒之功。


 

2

对于小产后之血崩,重视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