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中医切脉

中医强调“四诊合参”,是因为疾病往往错综复杂,单凭一种手段容易出错。所以需要互相印证。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各有所长,各有局限。所以需要互相参照,取得最大的一致性,才好下定结论。

        

望:内容很多。象癫狂痴呆等精神病人,随便一个人都能一看便知。因为病人的行为言语都很异常——面对墙壁高声叫骂,奔走呼号,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可是普通病人就有难度了。更有化妆的,刮舌的,整容的,灯光下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所以这就是望诊的局限。

       

2016年8月,来了两位做IT的女士,手刚往上一搭,望了一眼对方的神色,说:“开心点嘛”。同来的伙伴很是诧异,问我怎么一下就知道。而其本人看上去阳光大方,面色白嫩。可是我一切脉,两寸滑数,舌红,齿痕,我就有点纳闷。再一问,原来她的妆化得很自然,没看出来,掩盖了真相。

        

闻,是指听声音和闻气味。治过一个肾虚严重的人,腐气难闻;一个做了二十年景泰蓝鎏铜的口腔溃疡患者,则全身铜色,曾经满身甜味。一位来做推拿的女性的香水味让我误以为是体气。

        

2015年春节,《中国日报》的一位副主编,一进门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容询问。说是浑身难受,查无结果,很是苦恼。其实他的这些举动已经告诉我了。压力大,太紧张了,心火亢盛。已经“心不由己”了。原来因为刊物向国际发行,生怕出错,每期整个版面他都要一字不落的详细审视。全年都不休一个星期天。这时已经知晓他的脉象该是啥样了,然后再把脉验证一下:左寸滑数。这就确定无疑了。

         

问:通过询问了解病情。但患者本人并非都能说清楚。除了聋哑,智障,幼儿等,正常患者也有自述不清的。

        

2009年冬天,一位患者腿疼,走路蹒跚。心想她是内蒙锡盟人,属于高寒地区,多半是寒腿。就给她切脉,两尺虚,右关虚涩。问她说养殖牛羊多年,确是受寒。我说你的胃不太合适,需要先把脾胃调好,才便于补肾治腿。她说“我的胃没毛病,吃啥都行”。我很奇怪,明明脉象明显,怎么不对?继续了一会儿,她忽然说“我吃啥都行,就是吃啥都疼”。看,就是这样。还有的问了半天,吭吭憋憋,最后回答:“我也不知道”。

        

有个外科医生,要求只看颈椎,说别处没事。我说我得先看脉。左尺虚,右关滑,舌齿痕,苔黄腻。我说“你的胃不合适,有热”,他说“是”。“腰也不舒服”,他说“是,有时疼”。问他说有一次做断手再植用了九个小时。因为手术需要“久立”,久立伤骨,而“肾主骨”,但他并不知道颈椎病和肝肾有密切关系。这就是西医思维,孤立的看问题。医生都这样,不要说普通人了。

        

切:是通过按摸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等来诊断疾病。《史记》:“今天下言脉学者,由扁鹊也”,西汉桓宽说“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生”。《黄帝内经》有脉论。《难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后有晋•王叔和的《脉经》。张仲景的《伤寒论》则是对《内经》和《难经》脉学的经典运用。李时珍作《濒湖脉学》,是脉学入门的好教材。近代中医学家张山雷的《脉学正义》也是脉学经典。朱丹溪的《脉学证治》结合临证,强调“先脉诊,次审因,次辨证。”,“必先求诸,而因,而证,而治,四者井然”。其他经典及近、现代名医大家的专论或医案也不胜枚举。经典医案都会把脉象做为一个重要的断病依据记录在案。并与舌象并称为脉象,舌象。足见切脉的重要性。

        

经络学中的脉会——“太渊”,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把脉部位——掌后桡动脉浅表部位。俗称寸口。所谓“独取寸口”是出自《难经》,推广于王叔和,即省去虚里、跗阳等的脉诊法。延用至今。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中指对准掌后高骨处,为关;食指按关前(腕端)为寸;无名指按关后(肘端)为尺。左:寸候心,关候肝胆,尺候肾。右:寸候肺,关候脾胃,尺候肾(命门)。布指疏密视人身材灵活掌握。脉的形象称为“脉象”,现在通常采用28种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