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法将息“将息”本意

  •“将息”思想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思想,但大多医家解释为“调养、休息”的意思。通过学习伤寒原文,认为释为“施行和停止”的意思更为明确。

  •“桂枝法将息”的具体内容应为:温服啜粥,温覆微汗,获效停药,未效继服。

  “将息”一词,语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的方后注,其云:“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另在该篇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5方中,其后均注曰“将息如前法”。在其后一篇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出现的葛根汤、麻黄汤也有“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的方后注。由此可见,仲景非常重视服药后的“将息”,并将“桂枝法将息”作为诸多方剂服后的重要内容,引人深思。

【“将息”本意】

  从文学角度分析,将息的本意是休息。如《管子·弟子职》曰:“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所何趾。”引申为休养、养息的意思。如《朱子语类·论学》曰:“将息不到,然后服药;将息到,则自无病。”王建《留别张广文》诗:“千万求方好将息,杏花寒食约同行。”以上俱是此意。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在解释“将息”意思时,亦采此意,释为:“调养,休息,养息,指服药后护理之法。”

【“桂枝法将息”的含义】

  桂枝汤原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擎)。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在详细结合桂枝汤原文的分析下,可以发现若“将息”二字释为“调养,休息,养息”之意,则显不大合适,难以突出药后仲景强调的服药方法问题。在《庄子·山木》条下云:“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此“将”即含施行、开始之意。《周易·乾卦》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息”即含停止之意。如此来看,“将息”实乃“施行和停止”的意思,即仲景所强调的服用桂枝汤的施行和停止的方法标准问题。

【“桂枝法将息”的内容】

  温服啜粥 温服桂枝汤须臾,仲景要求患者大口喝热稀粥一升余,益胃气以助药力,培汗源以养中州,从而使祛邪不伤正。徐灵胎曾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需助以热粥……啜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有人研究认为该热粥应为淡盐热稀粥,则充养胃气以助汗的作用更为明显。

  温覆微汗 温覆为度,一时为限,此温以助卫阳,候时以待胃气达于肺,如此方可腠理开张,营卫溢泄,微汗潮润,遍身汗解,调和无邪。若汗出如流漓之水,则为太过,真气妄泄,邪反逗留。是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方为仲景所畅的桂枝汤的最佳药效标准和治愈指标。

  获效停药 如果服一升桂枝汤后,遍身微汗出而病愈,则剩下的药物就停止服用,没必要都喝完,此为桂枝汤停药的标准。

  未效继服 如果第一次服药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要病证没有改变,仍守方继服,并逐渐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喝完三次药物。病情严重的,还当昼夜接续服药。如果还不汗出,则当连续服用至二三剂,直到病愈或发生病证变化。

  至于桂枝汤后面提到的禁忌内容,很明显不属于“桂枝法将息”的内容,故在此不做讨论。

【“桂枝法将息”的思考】

  “汗自出”与“若不汗” 《伤寒论》第12条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明言桂枝汤有“汗自出”的典型汗出表现,可在其后的方下注中却又多次出现“若不汗”的字眼,此前者言汗出,后者又以不汗出为继续服药标准之一,实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