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糖、白糖、冰糖作用天差地别,可别放错了!
糖在人们的日常膳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最常用的包括白糖、冰糖、红糖几种。它们都是从甘蔗和甜菜中提取的,都属于蔗糖的范畴。
无论是红糖、黄糖、白糖、冰糖,起初的提炼作法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形态呢?原因在于最后精制与脱色的程度不同。精制的程度越高颜色越白、纯度越高,但是甜度却不会因为纯度高而增加。
我们在饮食中用到糖时,要了解不同的糖,各自有它的作用。如果糖加错了,不但没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当用糖来调味,搭配食物的时候,首先要掌握一个大的原则,就是根据糖类的温性和凉性,来判断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糖。
冰糖性偏凉,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特别是对肺燥咳嗽、干咳有很好的清润作用。通常认为冰糖最为滋补。因此,在服用补药、补品时冰糖比绵白糖为佳,如煎制各种膏滋药、蒸煮白木耳、烧煮龙眼(桂圆)汤时,常用冰糖,而取其补益的功效。冰糖虽甚甘甜,但性质比较平和,不易留湿、生痰、化热。
冰糖和黑糖、白糖、红糖一样都是用蔗糖炼制而成的,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冰糖的纯度最高,也不会像其他糖类有酸酸的口感,所以大家都认为冰糖比较好。
冰糖和白砂糖的区别是:一个是晶体,一个是细颗粒状。两者的糖度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只是口感的问题,一般身体健康的人适当吃糖有益于身体健康,患糖尿病的人就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
川贝雪梨炖冰糖材料:雪梨1个、川贝母5克、冰糖和水适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有助于治疗肺燥干咳和风热咳嗽。
冰糖木瓜炖雪蛤材料:木瓜半个,雪蛤膏10克,鲜奶一杯,冰糖适量。
功效:养肺护肤,抗衰老。
白糖是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调味品了,但因为白糖是经过提炼的,里边的营养素已经很少了,它主要起一个调味的作用。且白糖还含有大量的糖分,吃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有时我们在饮食保健中也会用到白糖,因为它有一定的润肺、清肺热的作用。不过,冰糖清肺热的效果更好,炖汤品时首选冰糖。
白糖,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实际上,所有甜味的糖类都有一点儿解毒的作用,而白糖由于糖分的含量非常高,效果比较快。以前,如果有人吃了一些有毒性的东西,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就会给他马上灌白糖水来解毒。喝白糖水也能中和鱼虾的毒。有的人突然肚子疼、不舒服了,马上喝热的白糖水,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如果你能够鉴别出自己腹痛是寒性的,可以喝红糖水。但如果突然肚子有点儿痛,无法马上判断,那用白糖是比较方便的选择。有的人一天没吃饭,感觉头晕,这是低血糖的反应,马上喝一杯白糖水也能缓解。
番薯陈皮糖水材料:番薯100克、陈皮5克、白砂糖适量。
功效:理气健脾、和中益胃。特别适合气滞便秘的脾虚体质人士。
竹蔗茅根马蹄糖水材料:竹蔗100克、鲜白茅根50克、马蹄3个,白砂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尿、润燥生津。
红糖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糖,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它的原料是甘蔗,甘蔗大家应该不陌生,非常的甜,而且颜色偏红。红糖里含有95%左右的蔗糖,中国炼制红糖的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很古老的做法是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将压出来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然后以小火熬煮5 ~6小时,这个过程中药不断搅拌让水份慢慢的蒸发掉,这样可以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而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糖砖。
这样的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制作过程中熬煮的时间越久红糖砖的颜色也越深,使红糖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只是操作过程相对繁琐一些,不过这样的红糖非常的有营养。而我们常见的售卖的粉末状红糖则是红糖砖再经过研磨所制成。
红糖有很多对健康有帮助的功效,在中医是可以入药的,因此它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中医认为,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特别适於产妇、儿童及贫血者食用。
红糖的好处在于温补。红糖性很温和,「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这是给红糖的评价。因此,红糖可以温补。它所含有的葡萄糖释放能量快,吸收利用率高,可以快速的补充体力。有中气不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问题的儿童,建议平日可适量饮用红糖水。产后和经期也都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红糖,对于红糖是老少年女皆相宜。
红糖姜水材料:将带皮生姜3-5片、红糖加适量水,煮10-20分钟。
功效:祛风散寒、暖胃。红糖姜水要趁热喝下,发一身汗,以便祛除体内寒气。
益母草鸡蛋红糖水材料:鸡蛋1-2只、益母草20克、红糖适量。
功效:温经养血,去淤止痛,比较适合在经期前后饮用。
红糖红枣煲鸡蛋材料:红枣10个、鸡蛋1-2只、红糖适量。
功效:养血补虚、养颜排毒。
上一篇:日常食物搭配暗藏隐患
下一篇:双手缓解疼痛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