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五药,草木虫石谷也。”药材之分虽可有五,我国最古之药物学典籍却要名之日《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草也者,乃农耕对象即植物的总称耳。“本草”之谓,正寓农耕是中药之源的意思。中医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农耕文明特征者,岂止《神农本草经》的命名?我国最古之医学典籍之一《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理论,点点滴滴,无不浸透着农耕文明。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这个重要观点,看似浅显,无需多议,然而,我们若对之下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便可展现其中含蕴之农耕文明的特质。
《黄帝内经》
阴阳
这两字均有俗称“耳朵旁”的部件,实是“阜”,阜是山坡的意思。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川多西东流向,两岸有山,故有山北谓阴、山南谓阳的认识。这是为着农耕的利弊而依天象对地理之观察后的认识。《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陧原。”译作今语,是说:公刘仔细观察了向阴向阳的坡地,又揣摸了河川的流向,将他的士卒分作三队,划出或高或低的田来让他们耕作。
诗中“相其阴阳”用的正是“阴阳”的本义:向阳背阴之义。另外“阴阳”两字繁体字作“陲”,一字中有个“云”,一字中有个“日”,见云为阴,有日为阳,还是表明“阴阳”的本义与太阳的光照有关。光照多寡,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而字之从“云”从“日”,再次说明后世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中的阴和阳,以及阴阳交感的思想。其来源的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实在是产生于农耕时代人们对自然的颇为具体的认识。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有“壬寅易日(即赐日),壬寅雾”的记录,可见当时对太阳有无的关心和重视。
四时
这个词尤其关乎农耕文明,可以说这个词本身就是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才最终形成的。因为在殷商时代并无明晰的四时概念,而只有春秋两季的认识。所以,《甲骨文简明词典》说:“商代的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段时期在内”;“商代的秋季虽然包括现在的秋冬二季,但以大秋收获季节为中心”(中华书局1988年版266页)。一年仅分春秋两季,春秋便可代表一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谓“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春秋”一词的。稍后,又有一年三季的观念。《左传·桓公六年》:“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杜预注:“三时,春、夏、秋。”正如《简明甲骨文词典》所理解的,“商代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段时期在内”,春天生出的作物虽主要在秋季收获,但也有不少可在夏季收获,夏季从春季的分出以及人们对夏季的观念,也不能不说源于农耕。两季也好,三时也好,都是随农耕发展而历史地产生的观念。至于,后世“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念,不仅说明四时之分与农耕劳作的阶段相应,也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相应,而且从两季到三时,从三时到四时,本身就是对农耕之须随时令而分阶段的一个认识过程。
时
这个字今天的常用义指时间、时日之类,殊不知此乃“时”之后世引申义。其本义乃概指四季:春、夏、秋、冬。《说文解字》:“时,四时也。”解的就是它的本义,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用的正是它的本义。《说文解字》中另载一个“从之、日”会意的“时”的古文字形等。查查甲骨文,“时”确从“之”、“日”会意,作:,在“日”字上画一个脚趾后跟着一横的图形(按:即“之”)。“时”的早期字形所会之意,殆谓日之所往,日之所至。适见上古人们观察太阳在天空运行的位置以定农时的这个事实。
甲骨文“时”
上一篇:当代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发展特点浅析
下一篇:肝区不适原因何在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