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0周年。在几代广中医一院人的不懈努力下,医院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表彰医院发展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员工,进一步激励全院员工投身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事业,医院评选并授予邓铁涛等20位员工“杰出中医一院人”荣誉称号。

 

    邓铁涛(1916-   )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16年10月出生,1956年1月来校,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医院内科主任。7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倡导五脏相关理论,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一大批中医人才。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

 

    罗元恺 (1914-1995)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医院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62年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位中医教授。作为建国后第一代中医妇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获中医妇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建立学校第一个博士点。他数十年来勤恳耕耘,以自身的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桃李遍布海内外。他勤于著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是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和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仕昌 (1914-2007)

 

    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14年9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58年来校,曾任医院温病学教研室主任。是岭南温病学说的主要倡导者,其学术思想对岭南一带、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影响颇深,对岭南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医德高尚,众口皆碑。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88岁高龄的他临危不惧,冒着被疾病感染的危险亲临一线为患者会诊,表现出中医人履行治病救人使命的大无畏精神。

 

    欧  明(1924-   )

 

    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1924年12月出生,1956年参与筹建广州中医学院,后留任至今,曾任医院副院长。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奠基人之一,欧老数十年来倾尽心血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中医证候实质、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的现代化研究,他主持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毛冬青甲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著书育人,孜孜不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弟子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主编的学术著作《中医大辞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还是中医英译方面的权威之一,开创了中医英译的先河,主编的《汉英医学大词典》获国家卫生部编译工作奖。获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成就奖及特别贡献奖。

 

    王建华(1927-   )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脾胃研究专家。1927年11月出生,1974年来校。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及第六届常务委员。王老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教学和研究近60年,早期从事中药麻醉研究,是我国中药麻醉研究开拓者之一,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脾虚证辨证论治规律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其主持的课题“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何竹林 (1882-1972)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把他列为现代骨伤流派全国十大名家之一。曾任医院骨外科主任,为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何老少时随先辈习武学医,1901年开始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寻师访友,博采众长。他行医任教60余年,治愈病人无数。注重岭南草药研究,对骨折有显著疗效的经验方《驳骨散》己被编入全国中医院校作为统一教材。何老去世后,其儿子将其遗下的外用跌打良药秘方献出,与制药厂合作制成《风湿跌打霜》,临床应用。主编《中医骨伤科学》等教材,运用现代声学、光学、放射学等知识和设备开展临床教学,其众多优秀门生遍及全国。1991年被收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一书。

 

    刘赤选 (1897-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