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用药动和平观 病证变化的动态观

张磊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他精心研读四大经典,广采百家之长,勤于临证,形成独特的“动”“和”“平”观, 即和态下运动发展观、和态失常的疾病发生观、病证变化的动态观、动态的和平辨治观、临床用药动和平观。

和态下运动发展观

正常情况下,人与自然、人体自身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和态”中,即人在和谐状态下的运动发展变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矛盾的结果。而且事物都是在局部不平衡的运动中求得总体平衡、生存与发展。人的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机体之阴阳与自然之阴阳相互交换、相互协调、相互消长,以取得统一,机体“阴平阳秘”,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状态。

机体自身和谐平衡

张磊认为,人体的和谐平衡,是发展着的平衡,并不是固定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一个水平线上的动态平衡到另一个水平线上的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在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平衡的内容不同,幼年阴阳平衡中阳气偏盛,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迅速;中年气盛血旺,阴阳平衡处于均衡时期;老年阳气先衰,阴气渐衰,重新建立新的阴阳平衡,阴气相对偏盛。因此,机体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

和态失常的疾病发生观

运动过程中的和态,是人体生命维持正常的保证,是生命运动向前发展的基础。张磊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人体和态被破坏的结果。

人与自然失和

人必须与自然之气相和谐,顺应自然,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人依靠自然之六气、水谷之气而生存,并顺着四时气候变化、生长收藏规律,而生长发育。《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都会使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应,当机体正气亏虚,不能抵御外邪时,即导致疾病发生。《灵枢·百病始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人与社会失合

人的健康在受多种自然界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如政治、经济、道德、心理、饮食等的影响。如果社会的不良刺激影响到人的情志,导致七情过激,情志失和,则伤害五脏,出现精神与躯体症状。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机体自身失和

机体自身失和包括阴阳失和、脏腑失和、气血失和、气机失和等。如一旦某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而有序的和态遭到破坏,即出现“阴阳不调”“阴阳不和”“阴阳相失”,便产生疾病。

阴阳失和有三种表现:一是人体阴阳在势力上的失衡,即阴阳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阳偏胜和阴偏胜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有寒热之特点。二是人体阴阳在相互关系上的失和,即阴阳互根互用、和谐协同关系受到破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又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彼此失和,轻则为病,重则丧命。三是人体阴阳之序失和,即阴阳之气在循行次序、部位等方面的失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更明确指出阳气失其位,严重者可影响人的寿命。

病证变化的动态观

病证发展转化规律表明,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任何疾病都不是静止的。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疾病的矛盾不断发展转化,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它随外界气候、患者个体体质、邪正关系的对比、治疗措施得当与否而有不同表现。病虽未变,但证时刻随之变化,所以证是动态的。

动态的和平辨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