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浅议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即成二绝》)儿童是家庭的宝贝、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引民谚语)这是人们对小儿病治疗难度的形容。实质上,除了儿童具有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之外,人们对儿童非同一般的珍爱也是决定儿科疾病难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儿科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职业,知名的小儿科医生还常被冠以“小儿王”的称谓。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儿科医生的缺口超过20万人,能称王称家者更屈指可数,小儿就医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读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顿觉眼前一亮:一位执着献身于儿科的著名专家宋明锁,“风风雨雨岐黄路,痛并快乐四十年”——矢志不移,心仪这份事业;一群甘愿继承儿科的有志后生王小芸、赵怀舟等,勤勤恳恳跟师学,忙并收获数春秋——敢于担当,酷爱这份事业。师与徒的这种共同追求,在教与学、传与承、践与行中得以碰撞、得以延伸、得以升华,通过一本扎实的传承笔记——《临证汇讲》,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医儿科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希望。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作者精湛的医技医术,大体可概括为从药、从方、从病、从法四点。这四点,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实践的结晶,始终是围绕服务小儿这一中心的。从药,详说浙贝母、胡黄连、土鳖虫、石膏、大黄、栀子、羚羊角粉、藿香、乌梅、薏苡仁、苍术、白术、竹类药、消导药、参类药等在儿科的应用,寒热温凉,皆有涉猎;从方,细论调脾八方、调脾和中汤、调脾承气汤、栀子温胆汤在儿科的应用和关于角药、对药的思考等,温清补泻,各有说道;从病,剖析小儿淋巴结肿大、小儿出疹性疾病、小儿咳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小儿咽不适、小儿湿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的辨治要点等,急症慢病,独有见地;从法,畅谈四诊合参重望舌望神色、治发热重气分兼顾脾胃、治疗杂病以脾胃为枢纽、守方守法以王道为准绳、给药方法多样,不废外治、小儿中药直肠注入的应用、退热法的应用、调脾十五法的应用等,辨证论治,病证合参。善于总结,是医者进步的推手;善于传承,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妙思以解疑惑,实践成就经验。一本书,记的是心法,写的是心术,吐的是心声,明的是心志,一位医者爱儿童、爱儿科的形影跃然纸上,让人思索,让人感怀。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明晰记忆是作者奋进的医道医路,大体可归结成用古、用今、用中、用西四条。这四条,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医路的写照,始终是不离如何兴医这一目标的。用古,就是尊崇古贤、古方、古说,从中医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名家训导中寻取方略,从历代医案中摄取精华,找到中医的源,抱紧中医的腿,站稳自己的脚。用今,就是认识现实的环境特点、人文特点、疾病特点、诊疗特点,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把医与社会、医与生活、医与生存融为一体,把握中医的位置、儿科的位置、医生的位置。用中,就是牢守中医的根本,谨记中医的要义,掌握中医的枢机,应用中医的法宝,做护卫中医的铁杆、传播中医的喉舌、推进中医的先锋,在风浪面前不改颜变色,在诱惑面前不易弦更张。用西,就是学习西医可为我所用的长处,继承中医兼容并蓄的传统,用多学科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东风也要西风衬,中医天外另有天,化得西学为中用,何尝不惠病苦人?宋明锁以鲜明的观点、实干的精神,大胆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风格的儿科路。
《宋明锁儿科临证汇讲》一书,给读者带来的最耀眼亮点是作者高尚的医德医风,大体可提炼出重书、重师、重人、重果四款。这四款,是宋明锁先生一生坚守的信条,始终是紧扣如何做人这一宗旨的。重书,就是多读书、善读书,这是中医成名的重要基础。他一生所读之书甚多,医学之外,还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等多门学科;儿科之外,有内科、妇科、伤科众家。他走路读书,曾一头撞到车子上,头上缝了4针,血的代价换来了人的觉醒。重师,就是跟名师、多跟师,这是中医成才的不二法门。他尊师道、循师道、悟师道,从勤学中破解奥秘;学内科、重儿科、傍全科,在磨难中积累智慧。重人,就是敬畏生命,尊重病人,尤其是要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小人儿”,既要研究他们的生理、病理,又要吃透他们的心理、事理。在对儿童的深入了解中,创造出适宜这群对象的内治法、外治法、药治之法、心治之法。重果,就是重视治疗的效果。作为医生,每当看到患儿“从痛苦不堪的哭闹不安,到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再现,其实是一种幸福”。宋先生以处方小、剂量准、痛苦少、收效快的优势,受到家长和儿童的信赖。
上一篇:“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下一篇:女婴阴道出血不忙治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