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那点事儿
传统中医,没有医院,没有让病人住院的习俗。古代人在外面生了病,不是要去住院,也没有医院可住,而是要急着回家。况且,生病后,无论到了哪里,都比不了家人伺候得好,所以生了病就要回家。
中医虽然没有医院,却有“药铺”。在药铺里行医的中医医生叫做“坐堂先生”。坐堂先生应对前来看病的病人,叫“应诊”、“接诊”,给人切脉的地方叫“门诊”。
有的中医不坐堂,而是坐在自己家里“坐门等医”,若有病人来就应诊。若有人来请先生了,就跟着来者外出看病,叫做“出诊”。
中国是个农业国,中医大都不是专职的,兼职的居多。有求便应,无求则种田劳动或是读医书。当然,也有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走在街上,招徕生意,病家听了,可以请其到家中看病人。
所以,传统中医的接诊方式有四种。即:
坐堂应诊
在家等诊
应邀出诊
串乡
这些接诊方式,是散漫的,自由的,同时也是很不规范的。中医学是古代科学,但这不等于说,每一个中医医生都是尊重科学的医生。良莠不齐是一般规律。中医队伍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虚妄的成分,闪动着庸医的身影。
中医行医,很不容易,居于一方之水土,要是没有两下子,很难立住脚。这“两下子”,不光是指熟读医书、医道高明,还要学会临床“切脉习俗”,并熟练掌握,灵活应对。
若是仅仅凭着自己的医道,不理会“切脉习俗”,患者和病家就可能不买你的帐、疏远着你,你的医道就变得无用,不会“兴时”。
过去有的“先生”,就连《内经》、《难经》都没读过,只是凭着《汤头歌诀》中几个处方,熟练的掌握了一套切脉习俗,居然也可以兴腾一时,名扬一方,被人称为“一方名医”。
有俗话说:“心肝脾肺肾,跑一天没人问。心肝脾肺贤,一天两吊钱”。就是说,对于“肾”字和“贤”字都分辨不清的庸医“先生”,有时倒比熟读经书的先生挣钱多。
这是为什么?就因为他把病人“粘”住了!
只要“先生”把病人‘粘住”,取得了病家信赖,即使把人治死,那也是“治好了病,救不了命”,所以许多人也不喊冤,另外的一家,你无论多么高明,都会干瞪眼。如今看来,这种把病人“粘住”的“法术”,首推华而不实的“切脉习俗”。
切脉,像是一道关卡。这一关,连接着医患双方,暗藏着不少玄机。弄好了,你有可能征服病人,说你的“脉诀”好,取得信任,任你摆布,然后把你的大名传扬出去。弄不好,就会失去信任,遭到揶揄,获得一个坏名声。
过去,患者找“中医先生”看病的习惯,好像是专门来找别扭,或者是来“考先生”的。患者把一只手伸过来,表示出让先生试脉的样子,闭口不语,拒绝说出一切症状。如果先生问:“你哪里不好?”病人会很反感地反问:“还用问我?你试试脉不就知道了?”这么一问答,医者的“医道”,在患者的心目中,就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会看病么?”
道理本来很清楚,病,生在病人身上,到底“哪里不舒服?”只要病人的头脑还清醒,自己最明白,包括脉诀好的中医先生在内,谁都比不了自己,只可惜他自己不愿说出来。
病人找先生,本来为看病,不为“考先生”。那,他为什么不说出症状,而要考考先生的脉诀?如果说他不信任先生,可以不来此处,另求高门啊!
不!病人往往把看病的先生,与算卦的先生联系起来看。因为算卦先生可以凭着数几根草棒或者摇几个钱儿,来占卜吉凶祸福,看病先生当然也应该凭着试脉知道症状。
情理尚存,所以我们似乎不应当责怪“考先生”的病人,谁不知中国的占卜术和医术,同是源自“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它们本来就是互相通融、不能分家的,这就是中医切脉习俗中,“切脉关”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和缘由。
面对“考先生”的病人,先生就像“猜谜语”。“会打拳的不发毛”,聪明的先生是不会问其症状,也不会立刻说出谜底的,需要的是和他“靠上”。你不愿说啊,我还不愿问呢!咱们就靠下去,看谁靠过谁?
上一篇:瑶族特色药推疗法
下一篇:豆豉开胃祛风散寒 预防脑血栓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