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常拉筋
秋冬季节,不少中老年朋友常感到颈椎疼痛、腰椎突出、手足震颤、肢体麻木,甚至出现早衰、头晕、头痛、口角喁斜、血液循环受阻等症状。其实,这是筋缩的表现。俗话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专家认为,人老筋缩可引起很多疾病,50岁后经常拉筋,不仅可活血通络,减少疾病,而且有助于预防早衰,延长寿命。
笔者日前采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学博士李登宇时了解到,中老年人70%有颈肩痛、腰痛、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等筋缩症状。筋缩是人体衰老的结果,也是肝肾气血不足、经筋无力的表象。李博士解释,传统医学最初所说的“筋”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后来逐渐演变为韧带和肌腱的俗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筋。筋缩就是筋的缩短,导致肢体活动功能受到限制。
李博士指出,人的经筋与人体衰老和精气虚衰、气血失常有关。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使筋得到充分濡养,肝有病变会损伤筋脉,同样筋缩也会伤肝。肾主骨,筋附于骨,筋缩易导致肾虚,诱发慢性腰痛等。可以说,筋是否缩短、老化,直接影响人体全身脏腑器官的健康,故民间有“老筋太短,寿命难长”的说法。
要减少和改善筋缩,平时应多食强筋壮骨的食物,如筋类、豆类、山药、白木耳、菜心、海参、枸杞、芝麻、黑木耳、核桃、海带、紫菜等。还要坚持每周至少打3次太极拳、做体操及肢体关节活动和全身锻炼,每次半小时以上。由于筋喜温喜柔,可在热身运动后使筋结疏开,经络气行顺畅,减缓器官衰老。经常拉筋还可养肝强肾,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长寿命。
中老年朋友可根据自己筋缩的部位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方法拉筋。
膝筋: 膝筋萎缩主要表现为久坐站起时关节僵硬、迈不动步,下蹲后站起困难,四肢痉挛。左膝筋缩可致右眼不能睁开,右膝筋缩致左足不能抬动。筋缩测定方法:坐在床上,双膝关节伸直,脚后跟紧贴床面,上身前屈,双手指尽力向前伸直超过足尖,保持3秒钟。50~60岁男性手指超过足尖距离小于3厘米、女性小于2厘米为筋缩。60岁以上减1厘米。
膝筋缩主要是肝精肝血不足导致的,拉筋可起到温肝经、养肝血作用。跪膝法:在地上放一块软布或毛毯之类,跪在上面徐徐前进,每天20分钟。可引血下行,促进血液循环,养肝血。刷蜡法:用平毛刷浸蘸加热到55度-65度的石蜡,在膝关节部位迅速而均匀地反复涂刷,使蜡层厚度达1—2毫米,然后用棉垫包裹保温。每天1次,连刷2周。
腿筋: 腿筋萎缩主要表现为大腿经常酸痛,横跨困难,行走步伐不大等。筋缩测定方法:两脚一前一后相隔35—40厘米,脚尖向前,双脚后跟不离地,后腿尽量弯曲下压,测前腿与地面角度,50~60岁男性大于50度、女性大于45度为筋缩。60岁以上增加5度。
腿筋萎缩主要为中气不足所致,治疗以补气养筋为主。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左右拨动有电麻感。每次按揉5分钟,每天3次,可增强肝肾功能,改善腿筋萎缩状况。此外,还可将筋(羊筋或牛筋)20克、怀山药15克、枸杞子6克、老母鸡肉500克煲汤食用,每周1次,有养阴柔筋的功效。
腰背筋: 腰背筋萎缩主要表现为弯腰困难,转身不灵活。筋缩测定方法:床·上俯卧,双手十指交又置于颈后,用力上抬头胸部.下肢不要抬起,测下颌抬高与床面的距离。50~60岁男性小于13厘米或女性小于12厘米为筋缩。60岁以上减去2厘米。
腰背筋缩主要是肾虚血瘀导致的,拉筋以达到补肾益精、舒筋活血的目的。筋缩会造成血瘀和机体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血引起缺氧,成为衰老的病因。脊椎督脉上有个“筋缩”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下凹陷中),用手掌根揉它可伸筋,每天3遍,1遍20次。也可将炒热的粗盐或粗沙500克包在布袋里,趁热敷在筋缩部位,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7天为1疗程。此法温肾活络、养筋止痛。
足筋: 足筋萎缩主要表现为足跟部肿胀疼痛,有时出现足部抽筋。筋缩测定方法:用足趾逐一将20个玻璃球夹住,放到一个盒里,如果20分钟内没有完成,可视为足筋缩表现。
足筋缩主要是气血不足导致的,可用养血柔筋加以调理。常食猪血豆腐汤:猪血100克、豆腐100克切成小块,放入煮沸的500毫升鸡汤内,煮5分钟后加入调味品食用。也可每天晚上坐在凳上,双脚踩一圆木棒,将圆棒滚动于足底前、后之间,重复100~150下。每日1—2次。
上一篇: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下一篇: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