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术自由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
•打破书斋式的治学模式,是拓展学术争鸣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必由之路。
•要基于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积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前瞻性部署与顶层设计。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一旨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目的在于提升一批高校和一批学科的世界竞争力,并增强高校和学科对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双一流”建设打破了“985”高校、“211”高校身份壁垒,为不同类型的高校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给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优势学科群的科研能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深度、新兴学科的生长潜力,包括高校对学科顺应时代需求与科学发展的调控能力,是大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标志,是大学建设从优秀走向一流的策源地和助推剂。
针对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笔者尝试从优化智力结构、倡导学术自由、服务社会发展及强化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为推进一流学科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启发发展思路。
优化智力结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客观需求
学科智力结构由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梯队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科学研究类型不同,对智力结构的要求也各有区别。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采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精华,并在自身具有缜密内在逻辑的思想体系中不断融合,具有了显著的多学科属性。而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融中被阐释或补充,代表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倡导大科学理念,优化智力结构,形成合理的互补知识结构与能级搭配的客观需求。
围绕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同学科领域内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汇聚高水平创新群体,培育梯次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富有活力的优秀团队,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蓄积实力,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技成果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科优势形成与内涵建设,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关键。
倡导学术自由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
学术自由是一流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一流中医药学科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平台顶层,所关注的就是中医药高深学问的探索。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思辨性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视角对传统医学的诠释,构成了中医药学特有的、异彩纷呈的学术思想体系。而打破书斋式的治学模式,是拓展学术争鸣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理论体系以其天人相应的生命观、自稳调节的生态医学观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坚守着学术操守与人文情怀,其内涵并不是凝固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形成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学术流派,其不同理论构架并非取代或否定了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之源,而是新旧学说共存,各有相承,如伤寒温病之争、金元四家之争,各种学说和流派都有其实践意义。不同学术流派的和谐共存恰恰是中医药倡导学术自由的具体表征,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尤其要提倡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不能在“经典”“权威”的孤傲崇拜中固步自封而失去思想进步的精华。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淡化权威,运用学科群智力结构的智慧融通以推动学术发展,也是倡导学术自由的题中之意。
创建一流中医药学科,就要强调以促进学术进步为中心,大张旗鼓地鼓励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实现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由要素分散向资源汇聚转变,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释放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生态。
服务社会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
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是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动力之源,也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通过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障人类健康而服务于社会,并体现知识创新与学术进步;另一方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不仅为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成为可能,而且通过信息反哺,可以不断提升学科在建设规划及研究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