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成长特点及对名医的认识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古人之语,诚可为今日鉴。古之良医甚多,乃至今日,亦时时间出。但之于百万中医,仍可谓凤毛麟角。“名中医”之间常被冠以“老”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的成长特点及人们对名医的认识。
中医是临床医学,我们常能看到耄耋之年仍在抚脉临症者,而而立之年却仍脉诊不占者。年轻的中医太多在不被信任与自我不信任中度过,中医学习需要很长时间,如何缩短中医成才之路,找到中医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
吾与同道中人曾历经三年之久,亲访名家51位,汇编《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一书,整理了名老中医成才的几个特点,以冀自勉及有惠于年轻学者。现简述于下。
有习医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潜心求学需先乐学,即平素所说兴趣。兴趣可先天而成,大多则通过环境改变或职业诱导而来。51位名家中,14位有家传史,占总数27.5%;经科班培训40人,占总数78.4%。
开始接触中医的时间从总角之年至而立之年不等。余瀛鳌在论中医成才要素中首先提出中医成才需要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责任感。此次整理亦发现习医兴趣至关重要,如徐锡山儿时便喜欢收集和识别药材,14岁开始学习中药,终身不倦。
马大正曾自学中医9年,28岁正式入大学科班学习,他曾说:没有对事业的钟爱,便不会成功,有时对事业的钟爱比聪明和才智更重要。洪善贻也曾说:热爱中医,才能学好中医,而兴趣是靠培养出来的。
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自幼多病,由此她从小热爱医学,一生都在专研医术,沙孟海曾言其:“一息尚存要读书”。科班出身的胡斌,曾跟师叶熙春、魏长春、朱承汉、朱惜明等前辈,因看到疗效而喜欢中医,他曾说:我就希望做个好医生。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是我毕生的追求。又如何任、詹起荪、陆芷青、钟一堂、何子淮、施延庆、阮少南等,均为幼承庭训,父辈及兄长均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医大家,由父辈或兄长传承医术,常年跟诊习医,勤读苦学,最终誉满杏林。
读经典、跟名家
幼承庭训的14位大家,几乎都熟读、背诵《内经》《伤寒》《金匮要略》《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经典书籍,从小耳濡目染,更是对自身习医的一种督促。《医宗金鉴·凡例》指出:“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症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李益生等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位老一辈中医学家的治学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发现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
刘松林等对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成才经验分析显示,名医推崇经典者比例很高,也说明了中医经典在中医人才成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除了读经典,大多名家还曾跟师名医。
丛林对《名老中医之路》收录的96位名家成才之路概括,发现名师引渡,是中医成才的捷径。本研究亦发现,除上述幼承庭训的医家外,另有25位曾师承当时诸大名医。
洪善贻师从钟一堂;盛玉凤师从裘笑梅;连建伟跟师岳美中、王绵之、赵绍琴、刘渡舟等。“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各位大家在跟师之余,均潜心好学,大多以“读书临证再读书”的模式治学诊病。
如李学铭22岁开始自费拜师学习中医,后师从史沛堂、叶熙春,白天跟叶老抄方,晚上听史老授课,下午则自学不辍。李老曾说“作为一个医师,必然是心有所惦,意有所承。
心有所惦,惦记着的是病人的疾患;意有所承,承载着的是治病的方法。到了临床,几年工作下来,便会愈发觉得所有欠缺,要提高疗效,只能从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着手,就要不断的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向书本学,向老师学,还要向同事学,向群众学,甚至向学生学习,有些有效的治疗方药流传于民间,书本没有记载,老师也不一定了解,要注意收集,广收博采,为我所用。”李老的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其最终成为肾病大家。
静心养性、善于总结
除了医术高超,诸位大家在国学领域也有很高造诣,如何任、吴良村、连建伟等书法造诣均高,陆芷青还擅长唱京剧、拉二胡,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杨继荪老先生喜读古文,他曾说:“不学国学无益于医学”。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