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
考镜源流,回顾历史,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正如唐高祖《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所云:“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且行且远者有之,用广角镜觅远古而见轮廓;且行且近者有之,用聚焦镜看近前而辨细微。五千年之中医史,可谓远矣,考之察之,能从本源上识中医之始末;百年之中医史,可谓近矣,思之忆之,从链接处知中医之变迁。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为总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平为主编的《百年中医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从辛亥革命迄今的百年空间立论,用250万言的大作表述了这一时期中医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兴衰存亡史,体现出在时间、背景、思维、学术、实践等诸多要素上连续性、可比照性、参考性、可利用性强等优点,是近年来中医史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激活百年历史 彰示跌宕中的光明
研究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激活历史。《百年中医史》,立足这样的起点,从大量的史料采撷、文物搜寻和现实访谈中,获取中医进程中时深时浅、或前或后的足迹,捕捉这条崎岖道路上时高时低、或苦或乐的镜头。全书中三部曲“抗争图存,自强发展(1921-1949)”“事业奠基,曲折前行(1949-1977)”“全面发展,走向世界(1978-2015)”,主题鲜明、脉络清晰、表达准确,唱响了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凸显了中医发展的正能量,使人们进一步领略了中医的人民性、认清了中医强大的生命力、感悟了中医的无限魅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旧中国,“自强”是中医人的理念,“抗争”是中医人的动力,“图存”是中医人的底线,透视字里行间,听到的都是中医人那铿锵有声的步伐。在“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新中国成立之始,“奠基”是艰难的开端,“曲折”是复杂的形势,“前行”是时代的号角,穿过章头句尾,看到的都是中医人那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全面发展”是无可置疑的选择,“走向世界”是前瞻开放的胸怀,跨越文里文外,讴歌的都是中医人那昂首前行的雄风。历史的激活,寄望的是民族的复兴;文化的传播,呼唤的是民族的崛起。《百年中医史》高屋建瓴诠释了这一时代命题,是一曲托举民族医学、塑造大美中医形象的风雅颂,读来回味悠长。
传承百年历史 把握挑战中的机遇
历史是波浪式行进的,中医的历史,尤其是近百年的历史,更体现出这一特点。面对大风大浪的挑战,勇气、智谋是必须的,环境、机遇同样显得重要。始终贯穿于《百年中医史》全书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医在遇到挑战与机遇的考验时表现出的自信、从容、毅力,以及巧妙地把挑战化为机遇的睿智。在民国时期,当“废止”“取消”中医的噪音把中医推向危机、西学东渐的大潮使中医遭受重创之时,中医人的坚毅令世人震惊,他们回应的不是沉默和呻吟,而是把困窘当成磨炼意志的机遇,迎难而上,振臂疾呼,直至峰回路转;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低迷,对中医的扶植有限、有人试图把“中医西医化”之日,中医人的淡定令世人折服,他们应对的不是颓废和回避,而是把低潮当成展示自我的机遇,妙手回春,救死扶伤,直至柳暗花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中医推向国家战略、中医的日子从未有过如此顺心的今天,中医人的冷静令世人敬佩,他们表现的不是陶醉和狂妄,而是把顺境当成起步的机遇,继往开来,不忘初心,直奔百尺竿头。在中医的里程碑上,风风雨雨的洗礼,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撑;磕磕碰碰的背后,依仗的是中医人“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相互尊重的协作精神、安贫乐道的敬业精神”和经得起理论推敲、实践检验、反复验证伟大实践的牢固根基。《百年中医史》生动描绘了中医人这种不折不挠、前赴后继、扎根民众的崇高境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上竖起了一座丰碑,读来热血沸腾。
研究百年历史 获取镜鉴中的启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研究历史的意义,重在为后人所用。《百年中医史》的策划者,瞄准了这个靶心,通过他们的系统研究,以图明中医之得失、正中医之衣冠、助中医之兴盛、光中医之未来的结果。书中提供的有益启示很多,一如中医与政治的相关性:进步的政治催生的是中医的兴旺发达,腐朽的政治带来的是中医的衰败没落。新中国是进步政治的代表者和履行者,中医事业才有了蒸蒸日上的好光景。二如中医与社会的相关性:富强先进的社会促进中医的发展,贫穷落后的经济使中医难有用武之地。新中国开辟了中医事业的新天地,新时代谱写了中医事业的新篇章,这是中医必须珍视、珍爱、珍重的大环境。三如中医与文化的相关性: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柱石,二者母子相依、生死与共,中医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文化的复兴一体难分、一脉相承。四如中医与科学的相关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科学的多元化是并行不悖的,中医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科学,没有必要把科学概念绝对化和把中医排斥在科学之外。五如中医与人类的相关性:服务人类健康是医学的唯一目标,中医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在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医的地位、扩大中医的作用范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百年中医史》直接或间接传递的这些信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值得认真思考。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