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编者按:该文基于30年团队建设积累,提出并介绍了“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成效,即:突出在实践中诠释伤寒“一个”理念;独创伤寒论病区及经方班专家查房“二个”基地;搭建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三个”平台;融入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四种”方法;拓展从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博士-临床医师“五级”训练台阶;构建平面教材、视频教材、网络教材、电视媒体、学术会议、图书出版“六类”推广模式。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一直是中医人才培养必研之书和必修的核心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团队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创建临床独立经典病区,首创“经典回归临床”教学模式。而今,历经30年,团队不断努力又构建了《伤寒论》课程“六梯级”多维建设体系,在中医经典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突出“一”个特色理念
本团队于1984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了独立病区,改变长期以来各院校将经典归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以经释经,重在理论研究的“行规”,始终坚守临床是中医发展之源、立足之本的理念,突出《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诠释伤寒、运用伤寒、发扬伤寒,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体知识,为推动中医经典理论发展与运用做出贡献。1991年曾编写出版《临证实用伤寒学》,国医大师邓铁涛作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上能否实用,这是最重要的……《临证实用伤寒学》是应时之作,是重新把仲景学说在实践中加以注解加以发扬,是一本富有时代气息之作。”2000年主编全国“十五”规划教材,首次将《伤寒论》改为《伤寒学》,获得王永炎院士及全国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首肯。2009年《伤寒学》被评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
独创“二”个资源基地
一是国家优势学科伤寒论继续教育基地,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二是全国经方班专家查房指导基地,因承办单位不同而基地有异。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庆北碚中医院、东莞塘厦医院等都因承办全国经方班而安排伤寒大家临床查房指导。临床基地也是本团队编写具有鲜明临床特色教材创作之源。如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教学查房与讨论视频为原型,翻录整理并出版了《跟名师临床学伤寒》;以全国经方班专家查房指导视频为基础,整理出版了《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及《经方名师讲录》《听名师讲经方运用》。作为学习伤寒论参考教材,各伤寒大家临证思维过程,经典运用风格跃然纸上,真实、原创且个性化,其时空与人物均无法重复,因而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随着资料积累与时间推移,相关参考教材已连续出版,并形成系列和品牌,成为中医经典类书中畅销书。
搭建“三”个运用平台
即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课堂学习,以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为主,参以案例版、拓展版教材,重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理法方药之基本理论学习与知识点掌握;临床实习,包括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伤寒论病区及专科、专家门诊之见习、实习,并参与部分案例讨论,见识专业老师临床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基本思路与临床疗效,增强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网络补习即网络补充学习,包括名师教学视频、查房视频。相关网站有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广州中医药大学BB网站、天空课室网站、超星数字图书馆等。重在拓展信息,加深知识层次,强化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三个平台交叉互补,丰富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训空间。
融入“四”种学习方法
包括PBL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
PBL教学与临床能力强化
以2008级经典方向分化班为例,我们根据临床真实案例,全程中医辨治27天的住院患儿经历的病情变化、结合经典理论的临床思考、辨证用方及疗效,全程贯穿六经辨治思想,鉴别诊断,将其诊疗进程分解为11个场景,不断提出问题,逐层深入讨论。同学们对本教学方法给予一致好评。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拍摄和视频整理,并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网站挂网运行,供同道分享。相关成果2012年在第20届全国仲景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热烈反响和认可。
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
下一篇:“人参”月饼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