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中医主干课程,其独特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医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得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对中医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是正确认识和学习中医理论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加大基石学科的建设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对学情进行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秉承传统中医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构建与实践情境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寓教于研 构建情境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基础,要研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学生心理与认知结构,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医学具有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学科属性,其整体的观察方法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其课程体系具有多元性、立体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涵盖有中医发展史、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内容,各章节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网状交织的结构体系使一年级新生产生了为难的学习情绪,因此创设不同情境,合理设计教学很有必要。

教材是体现课程特点和专业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版本较多,我们择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掌握知识脉络,形成合理有效的授课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编写特色教材,重视传统文化与经典渗透;一方面编写教学辅导资料,扩大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范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不同专业、层次的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感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困难,其中认为“理论深奥,理解困难”和“内容繁杂,难以记忆”的分别占53%和45%。学生们发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不基础”的感叹。鉴于此,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创设以情境教学为主导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具有目的性的学习情境,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者的想象力,使之产生联想,从而建构出新的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情境教学法散见于国内的文献报道及国外的教育书籍中,多局限于课堂上,尚未能从更深层次、更广的范围进行情境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究。我们认为,应该课上与课下并举,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将全方位情境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并付诸实践。

寓教于情 非智力因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如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如果能够充满活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从营造和谐的学习情境入手建立学生信息卡,除基本信息外,还有性格爱好、选择中医的原因、对教学的建议,以及想对老师说的话等,并贴上学生的照片。针对问题,教师给予回应,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讨论。师生互信,建立情感联系的纽带,使教学有了良好的开端,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定期请名老中医讲座,请高年级优秀生介绍学习经验,从中体会学习中医的方法与情境,促进学习信心与方法的建立。在每次课结束前5分钟,按学号请学生上讲台,讲与中医相关的知识、故事、书籍等等。这种自我展示和相互交流的情境,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内驱力,促进教学高效、有序地进行。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寓教于境 全方位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情境,建立中医思维方式。中医药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得自然之灵感,受自然之启迪,与自然规律息息相通。为此,我们编写了使理论生活情境化的启发性思考题。如以水利工程来类比经络;脾如釜,肾如薪,来类比脾与肾的关系;如果在吃饭的时候生气会引起哪些问题等等。

案例再现情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中医的理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所以案例教学至关重要。案例提供了真实与逼真的情境。鉴于此,我们精选名医医案,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医案100例,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并行。同时开展PBL教学,更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