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医疗卫生问题

  慢性病的高发、医疗负担重、人口老龄化等迫使健康理念从“如何消除疾病”向“如何维护健康”转变,服务模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个体和群体健康服务为中心转变。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而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的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提出的中医体质健康医学致力于个体化诊疗、自主自助的健康服务、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及慢性病早预防早干预,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或可为应对全球医疗卫生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和抓手。

  应对慢性病高发

  “三早”理念防控慢病关口前移

  原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其死亡率占85%。慢性病亟须早干预早截断,关口前移。

  王琦在中医体质学中提出“中医体质三级预防”理念,一级预防为改善偏颇体质,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为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为掌握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对慢性病防控提出“3早”理念:早预测、早预防、早干预,依据中医体质三级预防理论,将疾病控制在前期甚至高危因素期。

  2011年,山东省青岛市选择黄岛、市南、李沧3个区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为7万多名居民免费提供个性化养生指导,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明显。对3328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率达58%,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合格率近90%,辨识指导真实率达100%,服务满意率达97.22%,人均感冒发生次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0.74次,降低率达44.25%,身体状态改善率达26.3%,失眠者减少了24.34%,便秘者减少了17.77%。

  慢性病“三级预防”综合防控体系初步建成“政府-医院-社区-家庭的防控网络”,搭建了医院与社区的信息网络平台,量身定做以调理体质防控慢病的适宜技术,进行社区人群慢性病防控示范性研究。进一步建立慢性病体质风险预测模型、预警系统、防控体系,形成慢性病多元化调体防控方案,构建社区慢性病防控示范区,搭建慢性病绿色防控平台,预计慢病控制率达60%。

  应对医疗负担重

  形成“社区-家庭”自主自助模式

  医疗费用问题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投入约占GDP的5%,人均医疗费用约是美国的1/3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行的以“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中医药服务基层推广应用,构建了低成本、广覆盖与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作用,可助推医疗“低成本”的实现。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疾病防治中,中医以4.01%的机构、6.36%的财政经费,完成了15.38%的门急诊和12.61%的住院工作量,且平均每张中医处方比西医便宜33.12元,患者人均住院费用要便宜1279.62元。

  “健康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没钱人照样需要健康。”王琦在“因人施膳、因人施保、因人施养”的健康管理理念和九种体质个体化健康养生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家庭”、自主自助式的健康服务模式:变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变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中心由“医院”下移到“社区-家庭”,服务形式变“医生”为“自主自助”。

  九种体质个体化健康养生方案内容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多个方面,这些方案都是可以自己在家里面操作的。

  同时,王琦团队编写了中医体质亚健康教材、体质养生科普著作,制定了《首都市民中医健康指南》,起草了“老年人中医体质健康管理规范”。调体方案、科普著作、指南、规范及教材等为低成本家庭自我健康管理方案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长宁区率先将中医特色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面向全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近30万例居民的中医体质辨识工作。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葛敏介绍,该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9年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以来,效果初显,糖尿病并发症干预达到未发生率97.8%,全市领先,慢病率降低;同时,“治未病”让居民就医费用下降,门诊均次费从114元下降到106.80元。

  应对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不足

  “体质过程论”满足不同年龄的差别管理

  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医生指导”的服务形式很难实现健康普及,中医体质“自主自助式”的健康服务模式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