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

初伏,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是真正暑天的开始。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

初伏特点

“初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但即使如此,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初伏养生重点

三伏贴注意事项

很多朋友喜欢在三伏天贴三伏贴,敷用三伏贴前应做好身体清洗,贴后当天不要洗澡。如果贴敷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水疱等,可以找贴三伏贴的医生,用针将脓疱挑破,涂上紫药水避免天热感染。贴敷后三天之内,忌口“发物”,如虾、蟹、蚌等海鲜,牛肉、鸡肉以及油腻食物都不要吃。还应注意避风,空调、电风扇不要直吹身体。

  三伏贴讲究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每次贴敷间隔时间约为十天。有些市民如果错过头伏,中伏时仍然可以贴敷。尤刚解释,这是由于中伏是在大暑到立秋期间,此时天气最热,三伏贴的效果也最好。因此,市民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个三伏贴的“黄金时段”。

三伏贴并不是人人合适

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三伏贴药性虽然温和,但有些情形下是不适用的。糖尿病、结核病、感染性疾病患者,3岁以下儿童、孕妇以及皮肤病、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