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 中药亦然 一副方几味药

人有七情,中药亦然。

只是这药物之间的七情是因为彼此配伍而产生的,所以又称“七情配伍”。

《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在这七情之中,除“单行”外,都是配伍用药,这些用药方法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基础。

独味单行药力专

一味药成一方,这就是七情中的“单行”。去年因为屠呦呦而广为人知的青蒿就是如此,单独一味,便是传统除疟去热的良药。类似的单方还有许多,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独参汤吧,名医朱丹溪曾用此药为浦江的郑先生做过急救。话说这位郑先生已经年近六十岁,本来就患有慢性泻痢,自己还不注意保养,房事过度,就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先生在去上厕所的路上突然倒下了。当时郑先生两手下垂无力,两眼瞳孔放大失去光泽,小便失禁,汗如雨下,嗓子里发出拉锯般的声音,呼吸十分微弱,脉洪大而无伦次,相当于现在的急性脑梗,可以算是十分危急的情况了。朱丹溪急忙令人煎煮制作人参膏,并且在他的气海穴上进行艾灸治疗。小指头粗的艾炷烧了十八柱,郑先生的右手动了动,又三柱,嘴唇也能微微动了。此时人参膏也做好了,赶紧服下一盏去,到了半夜,再下去三盏,眼睛也能动了,两斤人参膏之后,话也能说了,也能喝粥了。五斤,而利止。十斤,病愈。

如此,单味使用,药精力专,取效快捷。

相须而用效更强

在电视片《本草中国》“相遇”中,讲述的是杜仲与牛膝、蜈蚣与全蝎的配合使用。这种药性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同用、从而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方法,在七情中称为“相须”。

蜈蚣、全蝎,均有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用,二药相须,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在《经验方》中提到的止痉散,就是将蜈蚣和全蝎两药配合,研粉服用,治疗痉挛抽搐。《证治准绳》中的撮风散二药合用,再加钩藤、僵蚕等,可以治疗小儿撮口,手足抽搐。

在我个人的用药经验当中,蜈蚣、全蝎同用,配用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治疗风湿顽痹,痛势剧烈者,止痛效果显著。《本草中国》中展示了蜈蚣与全蝎两者的生长环境和特有习性,揭秘了二者不为人知的炮制手法。两者同为有毒之物,相互配伍,共同入药,增强药效。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全蝎色青味咸,性微温,善入肝经,搜风发汗,治痉痫抽掣,中风口眼歪斜,或周身麻痹,其性虽毒,但善解毒,削除一切疮疡,为蜈蚣之伍药,其力相得益彰也。”

七情中的“相使”,与“相须”有几分相似,更强调的是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比如黄芪与茯苓的合用,黄芪补气利水是主药,茯苓利水健脾为辅,有主有次,相使为用。

相畏相杀须谨待

七情中的“相畏”和“相杀”是最需要严谨对待的,用得好了可治病,用得不好易伤人。

这里所指的药物大多毒性比较烈,而经过“相畏”和“相杀”之后,药性可以减轻或是消除,从而使得其治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半夏、南星畏生姜”,意思就是,生半夏和生南星这两味药都是毒性比较峻烈的药物,单独使用会让人中毒,用生姜炮制,就能将二者的毒性去掉几分。所以,半夏、南星在炮制的时候都会用到生姜,而成不同于生半夏、生南星的姜半夏和胆南星。“相杀”就好理解了,既然“半夏、南星畏生姜”,那么生姜自然是“杀”半夏、南星,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会去采草药,然后卖到供销社。那时只要挖到半夏,大人都会反复叮咛不能吃,连尝都不能尝,说是会让人变哑巴的。那时年轻不懂事,几个小伙伴一起哄,忍不住就将挖到的半夏剥了皮、舔了舔,留下了舌头麻麻的记忆。以至于在我的从医生涯当中,总是会尽量避开生半夏,转而采用炮制过的姜半夏或是竹沥半夏,为的就是避免生半夏的毒性;而在用到姜半夏的处方中,则不再使用生姜或干姜,这就是考虑到生姜与半夏的相杀作用,使半夏的药效不至于受制约,影响治疗。

辩证看待“人参恶莱菔子”

说到“相恶”,一定要说说人参和萝卜这对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