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海省中医院名老中医陆长清

在地处高原的青海省中医院,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中医药专家,他从事中医药工作54年,曾担任青海省中医院副院长,被授予青海省名医,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三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就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高原中医药事业的名老中医陆长清。

战地硝烟始行医 由西转中承古训

陆长清出生在河北抚宁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医之路的第一步是因解放战争而开始的。1945年,解放战争打响,15岁的陆长清在冀东革命中学师资班学习,两年后,他穿上军装,在冀东十二军分区卫生队学习了三个多月的战地救护,接着就奔赴战场。战争期间,他曾任冀东十二军分区独立四团卫生班长,背负救伤重任,穿越于生命线间,就这样,在战火硝烟中,救死扶伤的坚定信念根植在陆长清年轻的心中。回忆过去,陆长清感慨地说:“是解放事业带我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解放后,陆长清到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学习,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奠定了他从医之路的基础。1960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陆长清作为支边青年来到了青海,分至青海省中医院工作,艰苦的条件、简陋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陆长清追求医学事业的决心。怀着对中医的热爱,在青海省中医院工作期间,陆长清到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研究班,勤求古训,探索钻研,求索岐黄之术,在探寻中医学的道路上,坚实地迈着每一步。

青海省中医院地处偏僻、高寒、高海拔地区,经济落后,医务人员收入很低,当时,在每月不足千元收入的情况下,陆长清不知多少次婉言谢绝周边省份城市的高薪聘请,他常常说,青海贫穷落后,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不容易,有生之年,能为青海的人民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研制良方惠百姓 学术精湛技高超

陆长清多年专攻治疗脾胃病、肾病、癫痫,尤其擅长治小儿腹泻,其研制的“小儿止泻散”有卓效。陆长清从事内儿科临床工作近60年,他以高超的医技、谦和的人品,赢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赞许,如今,已有84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周坚持3个半天的门诊工作,这种老骥伏枥的奋斗精神让人敬佩不已。

在为每一个患儿诊治疾病时,陆长清都要亲自诊查,反复研究,慎重用药。陆长清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陆长清在看病时强调整体观念,在学术上倡导中西医贯通,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中医平衡学说,即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使脏腑功能和谐。同时,他强调治病以脾胃为本、调理气机为先、护胃气为本等学术思想。陆长清在此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研制的“小儿止泻灵冲剂”、“小儿清解冲剂”、“止痫灵”、“蒲连护胃汤”、“平经汤”、“清胃汤”、“参芪地黄汤”等良方,临床效果显著。医院对其经方、验方、名方进行开发、研究,作为院内制剂生产运用于临床,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小儿止泻灵、小儿清解冲剂被批准为国药准字号,已投放市场,受到青海广大群众的青睐。

陆长清用药灵活,临证每以对药组成配伍,多获良效。如路路通配王不留行:其性味均苦平无毒,既往主要用于通经下乳、除湿热痹等。近年来以其“能通行十二经络”之功广为应用,治疗各种气血郁滞证,常收意外之效。山楂配乌梅:二位药味酸性平,山楂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滞气”,乌梅长于“生津液,敛肺气,止泻痢”,均为儿科临证要药。两药相配伍,调治小儿脾胃诸病症,多有良好效果。陆长清研制的“虫草精口服液”、“虫草速溶茶”还被评为青海省省优产品。

橘井泉香润心灵 德高术精传万家

除了要有过硬的医技,陆长清还十分强调医德的重要性。他常说先学医德,再去医人。作为大夫要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上,以服务群众为本,无论老少贫富,均要以同等的态度去对待患者。在四诊(望、闻、问、切)之时,态度要温和,问诊要详细,这样才能遵循中医理论,从整体把握,辨证论治。作为一名儿科大夫,陆长清有着自己独到的“门诊艺术”,他了解孩童的天性,利用身边的物品引起小孩的好奇心,从而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中药苦口,对于家长来说,喂孩子喝药是个大难题,陆长清在开处方时会尽量选择带有酸甜口味、温和味淡的中草药,并交给家长如何巧用蜜糖等食物,让良药不再苦口,以使得许多患儿得到及时服药,达到了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