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丁泽民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肛肠学会并任会长18年;

  ●他是我国第一个主办亚太地区结直肠医师联盟学会年会并任会议主席的中医学科带头人;

  ●他是现存继承中医家学时间最长的传人,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为健在的中医学专家树立铜像第一人,并被誉为“国医楷模”;

  ●他创建的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是我国第一个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并长期引领全国肛肠事业发展。

  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丁泽民,这位95岁的老者用“上善若水”的“仁医精神”,向世人传递着中医的和谐神韵。作为江南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致力于中医肛肠事业的临床、科研、教学70余载,对我国中医肛肠学科的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丁泽民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南京市科技功臣”等光荣称号。

  立身医道承庭训 捐方报国立新说

  1919年,丁泽民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丁氏痔科”医业源远流长,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在《丁氏训子孙》“大医须精诚”的明示下,祖辈七代以医为业,继承发扬祖业,医者仁心,济世助贫,三百余年来就医者众多。

  丁泽民幼承庭训,16岁起随父亲、著名中医丁辅庭行医,后又师从两淮官医朱霞林门下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知识。他年轻时热爱中医,刻苦学习,继承发扬中医家业。他不安囿于祖辈身边,1943年毅然离家到扬州行医。1945年又辗转南京。1948年就读于南京国医专科学校(南京国医馆)。在国医馆,他系统学习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毕业后在南京地区开办诊所,医术享誉四方。

  南京作为曾经的民国首都,云集了一批名医大家,而这批名医大家也几乎代表了当时全国中医的最高水平。解放后,1956年,南京市政府集中了这批名老中医,成立了南京市中医院,丁泽民也赫然在列。医院建院伊始,丁泽民放弃了私人诊所的优厚待遇,将凝聚了数百年经验的祖传中医专科方剂、药物、器械无私捐献给国家,创建了南京市中医院痔科,这便是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的最早雏形。

  医院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痔科只有10余张病床,四、五个医务人员,而肛肠病作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人非常之多,丁泽民带领全科同志夜以继日,将科室当成自己的家,向医学和病人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当时许多专科用药都是自制,临床工作之余,他还要带领大家制作专科用药,有时得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就这样,肛肠科在他全身心的投入下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丁泽民70余年临床实践,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力主革新,汲诸家之长,创造性提出了“功能唯先”的现代中医肛肠疾病重要诊疗理念,指出辨证论治为专科诊治的根本,以及提出了“注重症状,强调功能”、“局部与整体,内外兼治”的肛肠疾病诊治法则。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研制改进我国的传统枯痔药物,将含砒的枯痔散改为无砒枯痔液,并改进了治疗方法,受到原卫生部的嘉奖。他在我国最早将二氧化碳激光新技术应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他针对四期环状混合痔、高位复杂性肛瘘等系列肛肠疑难疾病,创新古代结扎、枯痔、挂线疗法,创立了分段齿形结扎疗法、定向分段挂线法、切开挂线缝合旷置术,其中分段齿形结扎疗法已成为全国各医院肛肠科的经典术式。针对世界性医学难题—克隆恩病肛瘘,创立了“温阳透热,健脾泄浊”法和“气药灌肠法”,研制了溃结灌肠液,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全国推广。针对功能性便秘,组建了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创立了“扶阳固本,升清降浊”法,提出针药并用的方法,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建立了长期国际合作项目,诊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丁泽民依据多年临床用药经验,研制了30余种专科制剂,如利尿合剂、清燥合剂、抗炎合剂;运用于肛肠病血证(实证):便血合剂;促进伤口愈合:珠黄散、生肌散;运用于肿瘤化疗后:升白合剂;以及常用肛肠疾病外用药:消肿洗剂、消炎膏、青黄散等,上述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这些历久弥新的验方制剂,也成了南京市中医院的“镇院之宝”。其主持开展了卫生部及省科委二十余项重点课题,有13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1995年被评为首届“南京市科技功臣”。

  创立学会展风采 夯实基业成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