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的兴趣 对推拿的探究
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正如诺奖得主、法国的勒克莱齐奥2013年11月23日在江苏泰州演讲《文学与人生》时所说:“通过文学,我们可以认识世界,不仅是自己生活的世界,也能认识别人的世界。文学此时就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代,甚至超越了时空。”“茅盾文学奖”小说《推拿》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兴化籍作家毕飞宇用诗性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一群盲人推拿师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引领着我们寻觅人性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发现身处黑暗的心灵之光。当然,也会激起一些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对推拿的探究。
推拿定义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开篇“引言:定义”写到沙复明给“老板”推拿颈肩——“老板”满意地说:前天是在浴室做的,小丫头摸过来摸过去,摸得倒是不错,屁用也没有——还是你们瞎子按摩得好!沙复明认真地告诉“老板”:我们这个不叫按摩。我们这个叫推拿。不一样的。
沙复明不愿意将自己与按摩房的小姐混为一谈。沙复明的“不一样”,宣示的是尊严。他自己从事的推拿,是正道的事业,是正经的学问,是正宗的医术,而按摩不过是低俗的伎俩,是肤浅的手艺,是混饭的行当。
其实,推拿与按摩原本还真的就是一个东西。都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本能的自我防护。在损伤和病痛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抚摸、拍打,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医外治法。
如果再深入考证一下,不难发现,按摩比推拿还要出名。如《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中国第一部推拿专著、与《黄帝内经》同时问世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也是以按摩冠名。此后,还称做按跷、乔摩、案杬、抑搔、折枝、扶形、摩挲等等。隋唐时期的太医院设有按摩专科,到了唐代,按摩十分繁荣,《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并以九品以下,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明代(1601年)中国第一部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
直到明代,“推拿”才开始流行,而逐步取代了“按摩”的说法。文献中“推拿”一词的出现,最早记载于明代儿科医家万全的著作《幼科发挥》,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都把按摩改称为推拿。明代钱汝明在《秘传推拿妙诀·序》中说:“推拿一道,古曰按摩,上世活婴赤以指代针之法也”。明确指出,推拿是“以指代针”的一种治法。
“推拿”从单纯的按和摩,手法不断丰富,适应症不断扩大,于是从“按摩”中蜕变,进而分道扬镳。因此,推拿可以说成是按摩的升级版。现今,正式的教育、医疗机构均以“推拿”命名,民间的保健、美容、休闲场所则以“按摩”命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按摩实践就是推拿,而并未用中医理论武装的西洋按摩、印度按摩、泰式按摩就不能叫推拿。推拿重治疗,必须由医生来做,入职门槛高。而按摩偏放松,任何人只要经过一般的培训就可以为人按摩。
穴位正名
《推拿》提到不少穴位的名称,如第二章中,沙复明在他们学习中医经脉和穴位的时候,在王大夫他们还在摸索心腧、肺腧、肾腧、天中、尾中和足三里的时候,沙复明却通过他的老师,到医学院学习西医的解剖去了。就一口气讲到了“心腧、肺腧、肾腧、天中、尾中和足三里。”
心腧、肺腧、肾腧,都属于背俞穴,位置的高低与相应脏腑基本一致,规范的名称通常作心俞、肺俞、肾俞。《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俞”。俞的意思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汇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脏腑之气输注于背俞穴,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松软、硬结、凹陷、隆凸、变色、丘疹、瘀点、痒、热、凉及皮肤电阻降低、导电量增高等。
明代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观察背俞穴可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在肺俞上常有压痛存在;胃炎、胃溃疡在胃俞上可找到阳性反应点。心俞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若局部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肾俞见有条索状结节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有棱状结节明显痛感者,可有血尿、腰痛、浮肿,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伴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据盖国才《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统计:肝病于肝俞穴压痛阳性率达95%;胆病于胆俞穴压痛阳性率达80%。
背俞穴还是冬病夏治三伏贴应用最多的穴位。选取这些穴位,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以及与该脏腑相联络的五官病、肢体病。
上一篇:按揉手腕治手脚冰凉
下一篇:运动健身可让你远离糖尿病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