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医药发展史
壮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代繁衍生息在祖国南疆,特别是聚居在广西最多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 壮医药学,是壮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内容。壮医药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至今仍是壮乡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的一员,是我国人口最 多的少数民族。其中90% 以上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 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是南 宁、柳州、河池、百色四个地 区),其余分布于云南省文 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 湖南、贵州省的部分乡,尚 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 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分 布格局。
壮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源于我国南方古百越族群的西瓯、骆越部族,在旧石器时代,今壮族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桂林甑皮岩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制造陶器和驯养家猪的古人类之一。据体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甑皮岩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的体质特征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属蒙古人种南亚人的现代壮族人,又与其有着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这就说明,壮族及其先民,是自古就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的土著民族。而且据考古资料及史籍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壮族先民就与中原民族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壮族地区现存的大量文物古迹,有的虽属汉文化传人,但经过长期的演变,已赋予地方化民族化的鲜明特征,而壮族及其先民创造和享有的稻作文化、石铲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建筑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医药文化,等等,则如朵朵奇葩,独放异彩,引入注目。
作为祖国传统医药宝 库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 化重要方面的壮族医药,是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实践中,为了生存繁衍和 健康延寿的需要,同恶劣自 然环境和各种伤病作顽强 斗争的宝贵经验总结。虽然 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原因, 壮医壮药过去未能得到全 面系统的发掘整理,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长 期以来只能世代以师徒授 受、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 壮族地区,然而,它的悠久历史、古朴理论和确切疗效以及它的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和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它在历史上曾经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现实中仍在发挥的积极作用,足以使其自立于我国乃至世界的民族传统医药之林。
一、壮医的起源
任何一门医学,都源于实践。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医疗卫生活动是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从柳州、桂林、南宁、都安、来宾等地陆续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硒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在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和骨针等。可见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医药已开始萌芽。
壮族先民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食植物进而识百草,进而有壮药的萌芽。《史记·补三皇本纪》所谓“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萆,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一百而遇七十毒” 的记载;《路史》关于“伏羲尝萆制砭”的记载等等,不仅是中医药萌芽时期的传说,也是壮医药起源的写照。传说中的伏羲是畜牧业的奠基者,神农是农业的奠基者。壮族作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其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壮族先民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地区,这些地区江河网络,草木茂密,毒虫猛兽出没无常,既是乍寒乍热,又是多雨多湿的瘴疠横生的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跌打损伤和毒邪为患势在难免。为了减少疾病和跌打虫伤的痛苦,就不能不求助于当时的原始医疗手段。正是基于这种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始而有壮族医药的萌芽。可以说就起源而论,壮医和中—— 医是同时或相继出现的。
下一篇:中西药房合并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