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上)

  编者按: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近年来,江苏部分中医医院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形成了“医生围着病人转,诊疗围着疾病转,科室围着疗效转,行政围着临床转”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初步取得了“病人方便、疗效提高、费用降低、流程优化、病程缩短、特色加强、患者满意、医院发展”等成效,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本版今天开始分上下两篇连载他们的思路、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为全国医疗卫生界提供经验,同时也期盼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这一模式走向完善。

  近4年来,江苏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充分遵循中医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维,推进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全面强化中医综合治疗,方便了患者,突出了中医特色,发挥了中医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专科和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

  目标任务与背景意义

  目标与任务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是以中医整体思维为指导,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以患者诊疗需求为导向,以整合院内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组建疾病综合诊疗中心为手段,以共同制定方案实现疾病的优化诊疗为核心,提供门诊、住院多专业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以中医特色专科为基础,以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纽带,以多专业协作为基本方式,将诊疗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其目的在于:对外方便患者就诊,缩短就医时间,降低诊疗费用,体现医院公益性;对内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力争实现一位患者在一个中心、一张病床上完成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综合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产生背景和意义

  分科诊疗的弊端

  现行的分科诊疗体制,容易导致临床医生的“分科思维”和“管状视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习惯于以本专业的病种概念分析诊断疾病。因此,现在病人就医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疾病诊治可能涉及到多个科室,医生只负责本专业的相关诊疗,涉及到其他科室时,常需病人转科,重新挂号排队。患者就诊时往返奔波,病人跟着科室和医生转,增加了就诊的时间和难度。且不同科室的医生对同一疾病,可能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面对多个诊疗方案,病人常常无所适从,导致重复检查和过度医疗。频繁的转科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便,增加了负担。二是一个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分科诊疗割裂了诊治的整体性,限制了临床医生的思维。医生总是局限于本专业的小圈子,治疗专科范围内的疾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常常造成其他疾病的漏诊、漏治。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也应是一种整体性的服务。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以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突破口,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使病人能够得到无缝隙、连续的优质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分科诊疗产生的弊端,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医院规模扩张倒逼医疗服务

  近年来,医院越建越大,大楼越盖越高,分科越来越细,有的医院甚至有多处分院。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直接导致了就医流程的繁琐与延长。一方面是门诊、急诊、病房、检查、收费、取药、治疗等服务,在空间分区上加大了物理距离。患者如从某一个诊疗区到另一个诊疗区需要走很多路,花费更多时间,甚至需要跨院区转诊。另一方面是诊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各种检查和治疗逼迫患者四处奔波,不断排队,反复交费,增加了病人滞留时间。对于缺乏医学知识、不熟悉医院环境、不清楚流程的普通患者,增添了诸多不便。在“看病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看病繁”的问题。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通过设立诊疗中心和综合治疗区,将必要的诊断、检查和治疗固定在一个区域内,病患仅需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诊疗流程,从很多方面改善了患者看病就诊的感受,能够有效缓解“看病繁”问题。

  医改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