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崇尚舞蹈气功 在壮族医药的起源阶段和早期医疗活动中,舞蹈气功和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也是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的宏大画卷——花山崖壁画上面。
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在左江和右江两岸绘制的巨型壁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崇左、扶绥、大新、龙州等县和凭祥市,分布区全长300多千米。从宁明县的珠山到扶绥县新湾山的53 个山头的峭壁上,有用赭色绘制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笔画粗犷的崖壁画,其中人像有2 688个,还。有铜鼓、锣、环刀、宝剑等物,以及一些动物图像。人像最高者达3 米。从分布的范围和画幅的大小来看,花山崖壁画都比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和云南的伧源佤族地区岩画更广更大,是研究古代壮族社会生活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崖壁画所用的赭红色颜料,经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鉴定其主要成分属氧化铁。专家们现在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花山崖壁画基本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至于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内容,由于缺乏明确的相应的文字记载,学者尚在全面深入研究之中。从1984年以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的科研人员,从民族医史的角度,对规模最大、图像最为壮观的宁明县花山崖壁画进行了多次考察。考察结论表明:在花山崖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壮族社会生活中,确有涉及到防病治病的医药卫生方面的内容。在这处高达40多米、宽130多米、面积约6 000平方米的临江崖壁画上面,绘制有1 370多个人像。这些人像正面多为两手上举,肘部弯曲成90 度—110度,半蹲状;两膝关节亦弯成90度—110度。侧身的人像多排列成行,两腿向后弯曲,两手向上伸张。可以说,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图,都是一种舞蹈动作或功夫动作形象,且似有首领示教。人们对于这些舞蹈动作间接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当然可以作出种种猜测或分析,但决不能忽视它的直接效果——却病强身,特别是对腰、膝、肩、肘等处关节肌肉的锻炼,是显然而且肯定的。舞蹈及气功锻炼在早期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从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中可以得到证实。又《吕氏春秋》载:“昔隋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 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阴康氏》也指出:“阴康之时……阴凝而易I:司,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为舞,教人引舞以利通之。”可见引舞疗疾的起源很早。
壮族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致,阴湿多雨,脚气、风湿、身重着等为常见多发之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而壮族先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这些具有宣导滞着、疏利关节作用的舞蹈动作,并作为永世流传的防治疾病的方法而绘制下来。花山崖壁画的文献记载甚少,但清代汪森的《粤西丛载》转引张穆的《异闻录》在述及广西太平府沿江两岸的这些崖壁画时,特别指出:“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这当然带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首次指出崖画与疾病有关。人们对于这些手舞足蹈的人像,只能顶礼膜拜。仿而学之,就可防病;相反,如果妄加评论或微言指责,就要受到病魔的惩罚。这种被神化了的传说性记载,对于我们考察花山崖画无疑是很有启发的。
壮医专家覃保霖先生从气功.的角度考察花山崖画。认为其中典型画面,人物正面站桩形式,双膝微弯成平马步,双肘微屈上举成莲花掌,按这样的功式实测,人体重心自然凝聚于脐下气海丹田,是人体站得最稳的功式。壮族民间练气功、扛石、举重均用此功式。左江流域在一个回归年中,由芒种经夏至回到小暑前后,都有特定时刻太阳正临当地子年线天顶,这是壮医选择的特定气功日。此时练气功则因人天地同在一宏观引线上,故效果最佳。覃氏认为,花山气功体现了壮医理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天地三气同步运行,符合关于天体力学的宏观理论。人体受天体宏观引力作用,调动体内微观生理机能,使躯肢脏腑气血同步运行,健运不息,起到养身健身祛病康复之效。覃氏将春秋战国时期带气功铭文的玉佩、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帛画以及广西花山壮族先民古代气功崖壁画,并称为中国三大气功文物。
在壮族先民的早期医疗活动中,崇尚舞蹈气功除了体现在花山崖壁画的人物图像外,在壮族的一些其他出土文物上也有所反映。例如在贵县和西林出土的西汉时期铜鼓饰纹上面,就有许多舞蹈的形象:舞姿有的重心偏后,上身微微昂起;双臂前后屈伸,并上、下摆动,似乎是在模仿鹭鸟展翅飞翔时的矫健姿态。至今一些民间壮医在治病时,还在演示类似花山崖壁画人像和铜鼓饰纹舞蹈图像的动作。崖画所在地宁明县城的一位老壮医,以古稀之年获得1970年广西全区武术观摩赛二等奖,可见其雄风犹存。据此可以说,广泛利用舞蹈导引、按矫气功治病,是传统壮医源远流长的一大特色。
上一篇:凉性蔬菜加蒜防腹泻
下一篇:上大号费力,吃香蕉有用吗?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