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每月要排痧毒
诱发血管硬化、血液黏稠、血压升高及加重糖尿病人的末梢神经病变。除年龄因素外,不良生活习惯,如喜欢喝凉开水、嗜食生凉菜、出汗后不及时洗澡换衣服、长期心情压抑等,都会导致风、湿、火入侵人体形成痧毒。
判断体内是否有痧毒,可用手指揪住两胁下皮肤10秒,松开后出现紫色或红色的斑点,还有酸胀感,就表明体内有痧毒。若额头皮肤湿冷、目光暗淡、乏力、懒言则表明痧毒较盛。
宋博士认为,根据中老年人的体质特征和阳气运行规律,每月排痧1次方能起到祛痧毒和防病治病的最佳效果。在全年24节气中,有12个节气刚好与人体阳气运行规律相符合,分别为霜降、小雪、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此时排痧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霜降排痧祛瘀: (10月23日或24日)霜降痧毒表现为头晕、面赤、舌质变紫暗,局部皮肤出现黑斑,便秘加重。这是痧毒蕴结,阻滞血脉的表现,若不及时排除,将导致陈旧性高血压、高血脂、肝硬化等,排痧以活血祛瘀为主。将当归20克、白萝卜500克(切小块)、排骨100克,加水1500毫升,用高压锅煮30分钟后,加入小葱、姜末、胡椒粉各少许食用。当归活血祛瘀,白萝卜破气、行气,排骨、盐养肾精,有助于活血化瘀、防病治病。
小雪排痧加快血运: (11月22日或23日)小雪痧毒表现为老年斑增多、四肢冰冷、血液变黏稠、血脂升高。这是痧毒深入体内,严重影响血液运行的表现,若不及时排出,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引发高血压、脑梗。排痧以温阳补气、活血解毒为主。用桂枝30克、干姜30克、羌活10克、当归20克,加水2000毫升,煮1小时后倒出药汁,兑温水,泡脚30分钟,每天一次。桂枝温通血脉,干姜、羌活行气,当归活血祛瘀,通过大辛、大热配伍活血方法的运用,使血运加快,减少痧毒在血管、皮肤内的蓄积。
冬至排痧凉血止血: (12月21日或22日)冬至痧毒表现为口中痰浊重,说话时伴着痰鸣,舌质紫暗,舌头下面遍布出血点。这是痧毒已入血脉的表现,严重时会出现出血、脑梗等并发症。排痧以保护阳气、凉血止血为主。仰卧,将刮痧板边缘涂抹红花油,沿胸部中线,自喉咙到肚脐,从上往下慢慢刮拭,用力稍重,刮至红斑出现后,用干毛巾盖住。然后点燃艾条,在肚脐下一掌宽的地方上下移动,使皮肤出现烫感,灸15分钟。有助于建立痧毒排泄的良性循环。注意不要刮破、烫坏皮肤。
大寒排痧温补中寒: (1月20日前后)大寒痧毒表现为轻微发热、怕吹风、头疼、流清鼻涕、鼻中发出鸣响等风寒症状,这是痧毒之寒邪已人中、上二焦所致。由于中老年人脾胃阳虚,痧毒过盛会经常引发感冒,故排痧以驱散邪风、温补中寒为主。用桂皮1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加水1500毫升,小火慢慢煮开,再用小火煮40-50分钟,取汁代茶饮,连饮3天(即1月19、20、21日)。桂皮、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气养胃,驱除体内风、寒性痧气,帮助中老年人恢复抗病能力。
雨水排痧化湿: (2月19日或20日)雨水痧毒的特点是发热、怕冷、常咳嗽、肚子胀等,这是痧毒停留于肺、胃所致,若不及时排出,易导致老年性肺气肿、慢支。排痧以行气化水湿为主。用干姜20克、杏仁15克,加水1000毫升,煮开后,再加薄荷6克,10分钟后熄火。每次温服200毫升,每天3次,连服3天。干姜温胃散水,杏仁降肺中浊气,薄荷行气散风,促进痧毒排出。
春分排痧祛风活血: (3月20日或21日)春分痧毒特点为突然走路不稳、两腿发抖,眼睛经常发花,这是痧毒在肌肤而不能出皮表所致。痧毒聚积会引发皮炎、风疹、老年疥疮等,故应祛风活血,补益中气。侧卧露腿,从胯部外侧正中线到同侧脚踝用面粉撒出一条线,然后以手沾清凉油,再从上往下沿线快速揪皮肤,并快速松开,每揪1次不超过3秒,揪至皮肤发紫为止。注意保证室内温度在20度以上。对于排除肌肤中痧毒效果明显。
谷雨排痧养正气: (4月20日或21日)谷雨痧毒主要表现为打瞌睡、容易饥饿、心慌等虚证,糖尿病低血糖、老年性低血压、贫血患者症状更为明显。这是胃内痧毒过盛所致,排痧以养正气、温补脾胃为主。将山药100克、土豆200克、生姜10克,加水1500毫升炖1小时,再加盐和香油5~10滴食用,每天1次,连食5天。可开胃健脾,补正气,促进胃内痧毒排出。注意少吃生凉菜、肥肉、糯米、糍粑等生、冷、黏、腻食物。
小满排痧养阴: (5月21日或22日)小满痧毒特点为皮肤瘙痒、起水疱、长疹子、发红斑等热重于湿等,这是痧毒窜人血分、津液受伤所致。排痧以清热养阴利湿为主。取鲜金银花15克、鲜蒲公英叶3片、白茅根6枚,洗净捣烂后,加入500毫升开水搅拌,取汁当茶饮。每次150毫升,1天喝完。金银花清热凉血,蒲公英叶解毒祛湿,白茅根生津清热,对各类早期湿疹有明显疗效。
近期更新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 睡眠不好可能是床垫、枕头不合适
- 冬至后养生秋冬养阴还要辅助养阳
- 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患病或病情复发
- 大寒节气养生进补已到尾声
- 中医之肺 孩子呼吸清阳之气
- 秋冬进补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
- 十二生肖动物们养生功法
- 大寒后宜温补养生
- 驱寒养生第一方
- 疾病辅助治疗 几种足浴配方
- 冬天增强五脏之气提高免疫力
- 炎夏易患暑热感冒 如何预防夏季感冒
- 寒冬养生长寿秘诀
- 亚健康身体虚 应该“补一补”
- 冬季对鼻的防护防感冒预防呼吸道感染
- 中医按摩治病手法“拍打法”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 5种梦境反映你的健康状态
- 冬天更容易“上火”
- 冬病夏治晚治几天也无妨
- 根据体质品晨茶
- 药渣可榨出药汁
- 冬至进补有讲究
- 冬天热敷疗法
- 自制水果酵素真能减肥养颜吗
- 中医湿病分类辨证施治
- 养生把规律生活养成习惯自然
- 常做“养生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 中医治口干症 扶脾益胃滋阴生津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 黑色食品养肾 吃法有讲究
- 教你看懂“十二时辰养生法”
- 每日“六转”防治疾病
- 大寒将至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 老年人阳虚 冬季护头脚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 三九养生要点 来年无病痛
- 小寒大寒节气 顺四时而适寒暑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 一日品茶也分“秋冬季”
- 一日之“夏”饮茶分为两个阶段
- 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夫妻互按摩法
- 妇人以肝为先天
-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 静可以益寿 勤可以致寿考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 缺觉一周长两斤 熬夜疲惫还催肥
- 亲自动手调制私家茶包
- 护嗓养生妙招让你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