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惯性思维”思维定势

□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既然无法避开思维定势,就不如深入研究它,灵活用好它,既要充分享用思维定势处“常”之便利,也要克服摆脱思维定势应“变”之困难,才能做到灵活变通,发挥出“辨证论治”之优势,使思维定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基于先前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或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倾向性。换言之,也就是人的习惯性或固定化的思维方式。由于自身理论体系的特殊性,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的学习与应用中存在更为普遍,影响更为深刻,因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认识思维定势

思维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有意识地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內部规律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旨在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其形式按思维内容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是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要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进而形成典型性形象,其思维的流程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惟由此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此外,尚有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即灵感思维,或称直感思维、顿悟思维,是一种不知不觉之中突然迅速发生的特殊思维。

认识事物是一个逐步积累、加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先前的经历所形成的知识或经验,会成为思维活动赖以依靠的重要“记忆库”。在以后的认知中,人们会近乎本能地或习惯性地去“记忆库”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形成一定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准备状态,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点,去确立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步骤。这一认知的固定倾向,即是“思维定势”。

显而易见,思维定势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两面性,即正面、积极作用与负面、消极作用。从思维过程的大脑皮层活动情况看,定势的影响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指引性的影响。所以,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并用以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这种定向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也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同时,思维定势还是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容易滋生思维上的惰性,进而养成一种呆板、机械的处理问题的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很易使人陷入误区。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又会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自然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中医思维定势形成的背景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带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印迹,因而可谓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与其认知理念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受传统文化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医学在认识人体与自然时采用了整体观念,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感官的作用及长期细致的观察来“司外揣内”,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推理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运用体验的形式来了解方药的功效。在这一多次反复的过程中,感知的经验随之产生,经对这些经验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作为工具加以整理、构建,就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由此可知,中医学是长期实践的产物,经验积累的结晶。

随着经历的增加与经验的积累,认知方式久而成习,思维定势也由之形成。诊疗时会很自然地或不自觉地去调取既往的经验,作为分析处理的“模板”加以借鉴、模仿。